7岁女生学什么技术好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建议:逐步实施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方都市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南都讯 记者 吴璇 《关于残疾儿童保障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11月28日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透露,截至2022年10月下旬,广东共有0至17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儿童少年11.9万余人。报告建议,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范围,适时提高报销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人工耳蜗植入费用进行全额补助。
现状
0至17岁残疾儿童少年11.9万余人
报告透露,11.9万残疾儿童少年中,按残疾类别划分,视力残疾3232人、听力残疾10032人、言语残疾4789人、肢体残疾20994人、智力残疾41736人、精神残疾18457人、多重残疾19976人。
按残疾等级划分,其中一级残疾36091人、二级残疾47529人、三级残疾21189、四级残疾14407人。其中,肢体残疾儿童数量逐年下降,视力和言语残疾儿童数量变化不大,听力、智力、精神、多重残疾儿童数量逐年增加,智力和精神残疾儿童增幅相对较大。持证残疾儿童中,一级、二级人数占比较多,三级、四级占比较少。
报告称,广东积极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包括开展免费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并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强化救助力度,规范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管理。同时,稳步提高残疾儿童教育质量,提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水平。
问题
预防康复教育均有待完善
报告指出,广东残疾儿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儿童残疾预防工作有待进一步优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两项补贴”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报告称,广东的婚前孕前医学检查仍需推进。全省39个县(市、区)和东莞市尚未建成紧邻婚姻登记处的“一站式”婚育健康医学检查场所。粤东西北地区出生缺陷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人员偏少,筛查能力有待加强。残疾儿童筛查、残疾预防干预信息共享制度还未全面建立,存在信息壁垒。
据了解,广东省的康复救助政策优先保障0至6岁儿童的抢救性救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救助年龄范围。但目前仅部分市扩大了救助年龄范围,有的7至17岁未能入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康复资源。另外,仍有部分地区未对非全日制康复训练提供补助,有的残疾儿童家庭自行承担非全日制康复训练费用,经济压力无法承受。而且,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康复资源普遍不足。
报告称,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供给仍然不足,残疾儿童被劝缓一年入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学前教育资源较少、分布不均。单独设立的特殊教育幼儿园数量少,仅27所特殊教育学校设有学前部,113个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附设了幼儿园,且这些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广州、汕头、东莞、茂名、肇庆等地,还有部分市暂无上述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被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残疾学生不多。全省80%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未达到规范化办学标准,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硬件设施距离国家建设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目前广东确定了2021年至2025年间的“两项补贴”标准,每年增幅约3.5%,至2025年分别每人每月209元、280元。报告认为,这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匹配。
建议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全额补助人工耳蜗植入
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儿童残疾预防、干预能力建设。健全残疾儿童首诊报告制度,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和残联的信息数据共享。支持各地组建残疾预防及综合干预专家库,推动残疾预防、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推广。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加快产前筛查和诊断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适当增设街道、自然村等基层服务网点,探索采检分离等工作方式,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孕前保健和产前筛查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逐步扩大致残性疾病筛查病种范围。
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合理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逐步实现7至17岁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全覆盖。健全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残疾人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大力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和居家康复能力建设,为7至17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康上门”服务。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范围,适时提高报销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人工耳蜗植入费用进行全额补助。
报告建议,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建立健全跨部门的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支持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有1所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机构普遍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通过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不断探索适宜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转型发展,加强普特校际资源共享,深化融合教育师资联合培训。
报告还建议,建立“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补贴标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拓展补贴发放范围,细化补贴政策,按困难程度实行分档补贴。
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西藏山南段,一栋栋智能温室里,红彤彤的草莓、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别看现在这样,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荒地。”西藏江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次旺仁增说道。
如他所说,雅鲁藏布江北岸是山南市严重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上世纪80年代,山南市开始建设雅江防护林,治理风沙,建设百里生态走廊。“十三五”时期以来,在防沙治沙的基础上,山南市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等生态特色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长廊。如今,山南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原沙地变绿洲
冬日暖阳里,在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的后山上,一棵棵松树挺拔苍翠。2020年起,中交上航局水利公司承建了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及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当年就完成绿化造林2.8万亩。
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项目团队按照不同地貌和特点,根据土地沙化及草原退化严重程度选用了14种抗旱耐寒的乔、灌木及6种草种分区域进行治理。项目管理人员陈科科说,项目种植各类苗木164万株,播撒草种114吨,安装喷灌系统1.2万套,铺设各类养护管线超过5360公里,建成了绵延10.6公里的树林。
“看,江滩上还有群黑颈鹤。”陈科科边指边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赤麻鸭、斑头雁等野生动物,高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这只是雅鲁藏布江北岸生态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开始建设防护林,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沙滩上试验性造林成功,打破了雅江沙滩造林根本不会成功的“断言”。如今,一条长160公里、平均宽度1.8公里的“绿色长城”蜿蜒在沿江两岸。
“以前,风沙一起,路都看不清。”贡嘎县昌果乡甘旦村村民格桑说道,因此他在国家造林绿化好政策的支持下组建了营林队,带领村民积极植树造林。从2008年开始,营林队每年平均造林上千亩。
现在,沙尘天气逐年递减,雅江防护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山南市还在贡嘎县、扎囊县、乃东区雅鲁藏布江以北区域成立幸福家园建设管理局,引进企业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创建了西藏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在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的育苗室里,小蓝雪花、喜马拉雅紫茉莉、毛蕊花等10余种乡土植物郁郁葱葱。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不同地貌筛选长势较好、附加值较高的植物品种作为生态修复主要品种进行育种,目前在1800米至5300米的海拔范围内采集了植物种子与土壤样本等野生种质资源约600种、植物标本近4万份,并对其中近30种乡土植物开展引种驯化工作。
同时,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整体硬件设施已配套完成。自2017年成立以来,通过乡土植物引种驯化、苗木繁育生产、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生态修复标准构建等搭建生态修复体系,加大生物多样性及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隋涛说,未来公司准备将“生态大数据智慧指挥系统+乡土植物驯化繁育体系+种质资源储备+各类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定制化生态产品研发”的模式推广到整个西藏。
“以大数据为依托,公司将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小草扎根西藏,往深扎、往稳扎。”隋涛说。
兴起生态产业带
在生态治理和修复的同时,一批绿色产业在雅鲁藏布江北岸悄然兴起。
走进西藏江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100亩的土地上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工人们正小心翼翼采挖人参果。经过3年试验,西藏特色的野生人参果被人工种植出来。
“人参果亩产能达到700千克左右,我们已和客户达成协议,他们将以每吨10万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西藏江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乐奎说,人参果种植将成为公司未来最大的发展方向,种植面积将达到300亩到500亩。
自2016年在扎囊县投资以来,西藏江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现代化高标准连栋温室大棚50亩,果蔬、牧草繁育基地温室大棚120亩,高原生物医药种植基地100亩,牧草种植基地2000亩。今年,光果蔬预计销售额就能达400万元。
西藏戈壁田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一期项目里,一排排2米多高的圣女果植株上挂满了果实,行走其中仿佛置身“圣女果森林”。
“我们给客户寄了样品,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这个冬天就能采购我们的圣女果。”西藏戈壁田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晓君说,圣女果年产量可达2000吨左右。自去年起,公司开始搭建销售渠道,目前已签订广州、上海、长沙等地总经销协议,与百果园等达成战略性合作框架。
“西藏的生态环境好,日照强,温差大,出产的圣女果特别甜。”郭晓君说,二期150亩的植物工厂扩建完成后,可以实现全季节在全国范围内供应果蔬,弥补市场反季空缺,更具市场竞争力。据测算,通过工业化种植,植物工厂每年每亩可实现产值20万元。此外,废弃的营养液及瓜藤有机物可改善牧草生长,在保护和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畜牧业发展。
在中国烟草帮扶建设的森布日现代牧场里,传来阵阵奶牛哞哞的叫声。西藏烟草专卖局(公司)乡村振兴办负责人王晓勇说,按照“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生产模式,采用散栏式工业化养殖方式,牧场实现了全自动喂养、清粪、挤奶、处污。目前,牧场存栏奶牛上千头,日产鲜奶13.5吨。
“十三五”时期以来,在生态有效治理的基础上,雅鲁藏布江北岸成为投资沃土。山南市发改委副主任熊淼说,不但“生态+”设施农牧业蔚然成风,山南市还着力打造雅江中游百里经果林产业带,矮化苹果、葡萄、核桃等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山南全市种植矮化苹果近3.5万亩、葡萄8000余亩、核桃3.4万亩。
科技助力动能足
“轻轻一点,灌溉系统就启动了,想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只要设定好就行了。”在西藏江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里,次旺仁增熟练地操作着。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次旺仁增是土生土长的扎囊人,现在他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个月有8000元工资,还能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开阔视野。
“只要不懂的,都可以打电话向总部的技术人员请教。”次旺仁增对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一有空,他就爱钻进温室学习,计划着学好种植技术后也在家里建大棚,教会父母先进的种植技术。
通过在现代化的农牧业企业工作,当地农牧民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技术。扎囊县农业农村局农牧服务中心副主任土旦次仁认为,他们将会成为扎囊发展现代智慧农牧业的中坚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以后我们的发展动能会更足!”土旦次仁说。
无土栽培、智能温控、“物联网+农业工业化”让在西藏戈壁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贡桑拉姆大开眼界。
“公司的智能农业系统能随时监测当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使农作物生长在最优的环境中。”贡桑拉姆说,公司针对西藏沙漠、戈壁滩等特点研发了富硒蔬果种植技术,现已经进入成果应用阶段。
立足高原实际,深耕农业科技,西藏戈壁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适用于高原环境的种植用循环水过滤装置、生态农业大棚种植系统等7项技术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目前,公司还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等达成合作和意向性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
科技赋能农牧业增强了扎囊县在“十四五”时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信心。“未来,园区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土旦次仁说。
在科技助力下,现代农牧业的产业链也不断完善。走进西藏江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可处理有机固废10万吨、年产生物基质10万立方米、生物有机肥5万吨的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用快5年了。这是目前西藏最大的有机肥和基质生产基地,将为山南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科技、产业链、资金也源源不断涌入雅鲁藏布江北岸。在招商引资、政府投资外,烟草系统也大力开展产业援藏,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将累计投入近11亿元开展生态治理和产业项目建设。
“根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雅江两岸面山造林绿化工程规划(2020—2035年)》,山南将雅江北岸贡嘎县至乃东区段规划为幸福家园综合生态治理区、乃东区至桑日县段规划为桑日县特色经济林与生态环境旅游区。”熊淼说,未来这一片将成为引领山南绿色发展的产业高地。(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来源: 经济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稻田搭作舞台、雨林化身背景,鸟鸣啾啾伴奏、微雨点点飘落……11月中旬,一场“雨林时光”田园实景演出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举行,演绎了一幅热带雨林、乡村田园、黎族文化交融的美丽图景。
位于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是一个黎族村寨,这些年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
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今产业兴旺了,年轻人返乡创业,村民们干劲更足,黎家村寨的日子越过越美。”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走进毛纳村和茹手工茶坊,红茶醇香扑鼻而来。“我家的茶叶都卖出去了,再买得等明天开春咯!”茶坊业主、村民王菊茹笑着告诉记者。
不远处,由王菊茹和丈夫王柏和牵头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用房正在打地基,高力在一旁帮着把关。
去年5月,高力刚从海南省外事办公室派驻到毛纳村时,就开始琢磨怎样发展让村民们都能受益的产业。经过深入调研,他盯上了茶产业。
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过去,毛纳村引进过一家外来企业种植小叶茶,红火了一阵子后,因品质下降逐渐没了效益。一些村民尝试种植本土大叶茶,也因管理粗放,产量较低、效益不高。
“加入专业合作社后,能够申请免费茶苗、贴息贷款、专项补贴,还可以定期参加培训……”高力向村民们讲解五指山市和省里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大家一块儿发展茶产业。
王菊茹擅长手工制茶,生产的红茶很受市场欢迎。在高力建议下,王菊茹和丈夫前往标准化茶厂学习制茶技术,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依靠种茶、采茶、制茶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信心越来越足。”王菊茹说。
2016年起,返乡创业大学生王启望就将自家茶园面积的一半改种大叶茶,并成立绿动有机农业合作社,先后吸纳16户村民参与,去年合作社收益超过5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王启望说,“下一步,我准备把生产规模扩大一倍,推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如今,毛纳村已发展茶园面积572亩。在茶产业带动下,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
生态优先,保护绿水青山
记者在村民王琼香家的茶园里看到,茶树枝干上绑着一个个小“灯笼”。
“这是大飞教我们安装的,治病虫害。”王琼香是毛纳村第一批种茶人,她口中的“大飞”,是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生态科技特派员李大飞。
五指山市森林覆盖率达86.44%,63%的土地属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推动科技下乡、保护生态、服务“三农”,五指山市建立起“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136名特派员覆盖全部59个行政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李大飞说,“我们发展茶产业,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五指山生态好,虫害也不少,茶蚕、茶小绿叶蝉、绿盲蝽等病虫害危害茶树生长。
“要种出好茶叶,不能乱打农药。”经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李大飞在毛纳村推广应用生态防治虫害的好法子——“性诱剂诱捕器”。王琼香家茶园装的小“灯笼”,就是茶蚕诱捕器。
王琼香家的茶树都种在橡胶、木瓜等树种下面,不像其他地方,漫山遍野只有茶树。“以前伐树垦地后再密植茶树,产量虽高,品质却逐年下降。”面对记者的疑惑,李大飞解释道,“我们现在推行生态种茶法,不砍树、不伐木,间距拉宽、林下套种,以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树荫能遮阳避雨,落叶还能用作有机肥,一举多得。”
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阿公阿婆,这些老物件给了我们,我们会让更多人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11月23日,黎族青年卓书颜从两位黎族老人手里接过黎陶罐、藤编箩筐,并在本子上记下老人和这些物品的故事。这是卓书颜搜集的第660批老物件,收录的第八十八个黎族老人故事。
“黎族文化历史悠久,黎锦、黎陶、打柴舞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书颜自小在水满乡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多年,2017年回到家乡五指山,创立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公司推广黎族长桌宴文化的12人团队中,有7人来自毛纳村。“我跟高力书记商量了,想在毛纳村附近建一家黎族文化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黎族文化。”
今年7月8日,一场黎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毛纳村举行,参加考试的是黎锦培训班的学员。此前,五指山市传艺织娘黎锦专业合作社应邀举办了为期13天的黎锦培训班。“我们想通过培训激发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助力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高力说。
在不断变化、拍打的竹竿间,舞者随节奏起舞,蹲身、站立、移步……毛纳村歌舞队正在表演的是黎族打柴舞。随着来毛纳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6月毛纳村成立了歌舞队,这是乡村振兴工作队结合黎族传统文化打造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
今年国庆期间,毛纳村歌舞队正式亮相,连演5天。“现在每周都有演出,队员们已经有了4万元劳务收入。”毛纳村村民、歌舞队队长王政珠告诉记者,歌舞队队员已增加到了27名,演出订单越来越多。
“五指山来碧连天,水满黎乡笑开颜,山路弯弯入云端,白云朵朵绕山峦……”记者离开毛纳村时,村里的广场上,新成立的水满乡童声合唱团正在排练。合唱团成员都是黎族孩子,身着黎锦新衣,手执黎家乐器,歌曲名叫《阳光照进毛纳村》。
上一篇:4_14
下一篇:中美交通方式有什么不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