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摘要: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提及三国中的东吴,“江东六郡”是一...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提及三国中的东吴,“江东六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因为它是东吴能够三分天下掩有其一的根基所在,甚至东吴的奠基者孙策也被称为江东小霸王。要搞清楚三国的“江东”指现在的哪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江东”?

什么是“江东”?

在古代,如同常常以“河”指代黄河一样,提到“江”而不加限定词,一般都特指长江,是故“江东”一词自然与长江有关。虽然万里长江自冲出虎跳峡后,大致呈东西走向,并不存在如同黄河晋陕段那等几乎呈笔直的南北走向的江段。然而自江西九江至南京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且更偏向于北,给古人以南北向奔流的错觉。于是乎,800里皖江成了古人分割长江东西岸的标志性江段。

位于皖江东侧的区域,也即包括皖南、苏南、上海及浙江在内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被称为江东,广义上也会把赣东北囊括进江东这个概念中。

有江东自然就有江西。隋唐以前的江西与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江西属于行政区划,隋唐以前的江西则是一个地理概念,特指皖江以西的皖中地区,一个位于江南、一个位于江北。

由于古人以南为尊,所以划分地理上的左右时,以面南而为标准,是以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江西又称江右。

东汉时期广义上的江东、江西范围,与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辖地重合。东汉扬州本辖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六郡,汉献帝时期,孙策、孙权兄弟又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鄱阳郡,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故汉末扬州共辖九郡,其中九江郡、庐江郡位于江西,其余七郡位于江东。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指哪六郡呢?

小霸王的进击

孙坚虽然是东吴势力的肇始人,但真正奠定东吴根基的是其长子小霸王孙策。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的刘表,结果被江夏太守黄祖的部下射杀,所部除一部分由其妻弟吴景及侄子孙贲统领外,皆落入袁术之手。

孙策结束守孝后,继续为袁术效力。但袁术见孙策能力过人,唯恐其脱离自己的掌控威胁到自己,于是一直提防着他。不仅拒绝交还孙氏旧部,孙策两次交涉才仅仅要回千余人,还屡屡不讲信用,将许诺的好处吞没。摄于袁术的实力,孙策只能一面为他效力,一面苦苦等待机会。

黄巾军起义后,天下乱象丛生,各地军阀势力开始抬头,掌控淮南的袁术就是其中之一。朝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妄图通过任命宗亲为刺史、州牧,来扳回主动权。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之后刘繇,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于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然而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已经落入袁术之手,成为其老巢,刘繇在吴景、孙贲的支持下在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建立幕府。

次年,野心膨胀的袁术准备攻略扬州的江东诸郡,袁、刘之争就此爆发。自觉机会到来的孙策毛遂自荐的主动向袁术请命,表示愿领兵攻打刘繇。袁术虽不放心孙策,不过觉得单凭他手中的小猫三两只,压根掀不起多大波浪,遂准其所请。不想,此举竟是放虎归山。

孙策自寿春出兵时,手下仅有步兵千余、骑兵数十,进抵历阳时,部众队已增至五、六千人。于此同时,他的好友,那位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也率部前来与他汇合。凭借着周氏在丹阳郡的影响力,孙策迅速突破长江天险,在丹阳站稳脚跟。

以丹阳为此为攻略江东前进基地的孙策,先后在牛渚山(即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刘繇部将,进而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于曲阿之战中,成功击败刘繇,占有此地。随即,孙策令孙坚之前部将,已经效忠自己的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塘(今浙江杭州)进攻吴郡,在由拳(今浙江嘉兴)击败吴郡太守许贡。战后,朱治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而吴郡也成为孙策拥有的第一块地盘,算是在江东站稳了脚。

击败刘繇后,孙策将矛头转向会稽郡,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出兵进攻会稽。会稽太守就是汉魏之际著名的经学大家,《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王朗手下苦劝其不可与孙策交锋,然而王朗固执己见坚持要打,结果惨败。占据会稽后,孙策兼任会稽太守,随即转身收拾严白虎等残余割据势力。至此,吴郡和会稽郡完全为孙策所掌控。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正式脱离袁术阵营自立。次年孙策派徐琨攻打丹阳郡,驱逐袁术之弟、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随即亲自领兵攻打丹阳郡西部,擒获当地山越势力首领祖郎,及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据有丹阳全郡。

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吕布的攻势下,众叛亲离的袁术病死,其势力分崩离析。袁术跌倒,刘勋吃饱。袁术的部将、庐江太守刘勋,借机接收了袁术很大一部分遗产,实力因此迅速增强,以至于形成了“兵强于江、淮间”的局面。

孙策对此相当忌惮,决定解决掉他。不过面对强大的刘勋,孙策明白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恰巧,因实力膨胀过快,刘勋陷入了缺粮的境地。而豫章郡在华歆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余粮众多。于是孙策以假意向刘勋示好,鼓动他攻打豫章。刘勋中计,孙策果断率重兵袭取皖城(今安徽潜山市),击败回师的刘勋,并西进击败前来救援的江夏太守黄祖所部,据有庐江郡一部。

当年十二月,击败黄祖的孙策,回师途中征讨豫章郡,驻军椒丘(今江西新建县),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出降。随即孙策分豫章郡南部设庐陵郡,治西昌县(故城在今江西太和县西北1.5公里),任命堂兄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孙贲之弟)为庐陵太守。

至此,孙策占有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及庐江郡一部,大半个扬州落入他之手,江东孙氏的基业初现雏形。

江东六郡

新都和鄱阳两郡为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所设,所以“江东六郡”指的就是上节提到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及位于江西的庐江六郡。

吴郡:郡治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区为包含苏南中东部、上海、浙北在内的太湖平原地区,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核心区,开发较早,算是江东地区的精华地区之一。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可以说是孙氏的起家之地。

会稽郡:郡治为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会稽郡始建于秦代是江东地区最早的两个郡之一,由于地域过于广大,东汉中期以钱塘江为界一分为二,北部为吴郡,南部继续称会稽郡。辖区包括浙江钱塘江以南及福建大部。

丹阳郡:郡治为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秦代为鄣郡,西汉改名,与会稽郡并为江东地区最早设立的两郡。辖区包括皖南大部,南京市及其周边,浙北西部山区,及江西婺源县。曾被袁术称为 “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的丹阳兵就出自于此。东吴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也位于丹阳。

豫章郡:郡治为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区早期几乎与现在的江西省区域相重合,汉末分南部设立庐陵郡后,只剩下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北部区域。

庐陵郡:郡治为西昌,为汉末新设之郡,辖区主要为现在江西吉安、赣州两市所在的赣南地区。

庐江郡:郡治早期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市),汉末迁移到皖城,辖区包括皖中西半部,及湖北、河南一角。东吴只占有南部半个庐江郡。

六郡之中,位于江东的五郡处于不受重视的江南,远离汉末战乱的风暴中心,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成为东吴势力的大后方,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精兵和钱粮。

同时江东地面人士自古深谙水性,使得南方可组建起北方所不具备的军事力量——水师。春秋时代的吴国就拥有一支战力不俗,可远航千里跨海攻击齐国的水师。两汉时期,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可独立作战的战略力量。半个庐江郡、长江、水师三合一,构成了东吴的对抗曹操等北方势力的重要防线,奠定了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的基础。

其他网友观点

所谓江东,大致上指的是长江从芜湖到南京之间这一段河道以南以东的地区。而从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东的情况来看,所以也有江左这么一个称呼。当然了,古代历史上的“江东”范围并不是固定的。

说起江东,很大程度上会想起项羽。毕竟,项羽所带的那一班士卒就被称为“江东子弟”,而且项羽在乌江亭自刎时也是因为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但是,在秦汉时期,“江东”指的是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

项羽是泗水郡下相人,也就是现在的苏北地区。要知道,苏北地区可没有大江,所以江东和项羽的出生地并没有关系。实际上,“江东子弟”指的是“吴中子弟”,而吴中则是现在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带。

到了三国时期,江东一定程度上泛指江东六郡,在原本江浙的基础上再扩张到了江西和福建。所谓江东六郡,分别指的是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

在孙策的带领下,孙策的势力范围从原本的会稽郡和吴郡,扩张到了扬州,也因此奠定了江东的势力范围。而且,我们现当今的江西省,很大一部分在当时是被豫章郡和庐陵郡所覆盖的。

但是,从一些相关记载来看,在汉至三国这一段时间里,还有“江南”一称的存在。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江南出木丹、梓、姜、桂,金... ... ”

而这个广泛的江南,指的是长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岭以北。所以,从江南的范围来看,它当时是包括江东的。而到了隋唐以后,江东的范围逐渐缩小,江南被命名为江南道。在唐玄宗时期,江南道更是被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以及江南东道。

到了宋代,江南东道又被改为江南东路,因为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对江南东路进行拆分。在当时管辖的仅是安徽省长江以南,以及江西省北部的一小块地区。其中,把江苏南部、浙江部分和福建部分给分离出去了。

到了元代,以至明清时期,江东一词消失,朱元璋把元朝的江浙行省和两宋的两浙路进行拆分和重组,组成了“南直隶省”。但在清朝时,南直隶省又被改为江南省,而后又一分为二,东部被称为江苏省。所以说,到了清代时,江东早已是名存实亡,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了。

在三国时期,孙策攻略江东,占据江东六郡,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到了孙权,在襄樊之战中,孙权夺取了荆州,把刘备势力赶回益州,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以长江为天险的基础上,孙权又再次和蜀汉联合,一边剿灭南方的山越,夺取交州;一边重兵在淮南巢湖一带抵御北方的曹魏。

直到了公元229年,孙权才建都武昌,建立东吴,而后迁建业。但可惜的是,在孙权驾崩后,政权更迭。到了吴末帝孙皓登基为帝时,东吴的实力衰弱,根本比不上东晋。而且,孙皓前期虽然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但到了中后期后,孙皓却开始暴虐施行起来。而且,在东吴的栋梁支柱陆抗病逝之后,东吴更是难以苟延残喘。

到了公元21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六路大军南下,很快就攻破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在公元280年,晋军兵围石头城,吴末帝孙皓投降,仅存在了52年的东吴就此灭亡了。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时期的东吴凭借江东六郡为根基,逐步发展成为鼎足天下的势力集团,这本身没有啥可说的;历史上的江东,在地理概念上与今天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就是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

但江东六郡以及习惯上称三国孙吴为“江东政权”,却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一个政治概念,其范围并不仅仅指江南地区,而且包括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江北地区。

在地理概念上,长江特别是中下游,在历史上很少有改道的现象,也就是说今天的长江基本上就是历史上长江的模样。

长江从江西九江至江苏南京一段,是西南--东北走向,南京至上海入海口基本是东西走向。

就因为长江中游这一段西南东北走向,历史上把江南地区习惯上称谓江东。古人崇尚坐北朝南,也把江东称作江左,江东与江左都是一个地方。

尽管历史上的长江也喜欢经常发脾气,但始终没有改变流向,因而在地理概念上,江东的位置是固定的。

习惯的江东称谓,更多是一种政治概念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提到了项羽宁死不愿过江东,是说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前232--前202年),姬姓,项氏,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其祖籍淮北,并不是江东(江南)。

项羽是周王族诸侯国项国之后,春秋时期,项国被鲁国所灭,项羽的祖先逃亡楚国,以项为姓氏,世代在楚国做官,为楚国将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发动起义。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

从项羽的经历来看,其基本盘是在江南地区原楚国的势力范围,但楚国的疆域并不仅仅局限在江南地区。而且项羽在率领天下诸侯灭掉秦朝之后,分封天下诸侯,把自己的政治核心确定在彭城(今江苏徐州)。

彭城,这才是项羽祖籍所在地,是其真正的老家。

因此,豹眼认为,李清照提到的项羽不肯过江东,更多的是指政治概念上的江东,是说项羽无颜见家乡父老,而非是地理概念上的江南父老。

同样的道理,东吴的江东六郡,也并非是纯粹的地理概念,确切地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其范围并不局限在江南地区

汉置十三州,其中的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此时的扬州远非今天我们印象中扬州,不仅辖域不同,而且政治中心也不同,不在江南而是在江北。

扬州大致范围相当于原楚国的疆域,将楚国的地盘划为扬州,也符合一般的行政区划的规则。

今天来看,扬州的地域相当于安徽淮河流域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汉时扬州包括:

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毗陵典农校尉部。

而习惯上所说的江东六郡,就指扬州下辖的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

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

(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

汉末袁术占据寿春(安徽淮南寿县东北部),孙策从袁术处借兵经络江东。

孙策渡过浙江,占据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治所浙江绍兴),然后任命其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治所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南京),以其堂兄孙贲为豫章太守(郡治江西南昌市)。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把豫章郡分出庐陵郡,命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郡治西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西北)。辖西昌、石阳、遂兴、吉阳、兴平、阳丰、南野、赣县、雩都九县。

孙策以丹阳人朱治为吴郡太守(郡治江苏苏州市)。

孙策传:时袁术僣[2](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称帝失败后,孙策趁机击败了庐江太守刘勋,占据了皖城,刘勋投靠了曹操。

皖城(今安徽潜山县梅城镇)是庐江郡郡治之所在,这次战役,孙策不仅占据了皖城,而且得到了大小乔,与周瑜分而纳之。

此后,庐江郡一分为二,分别为孙策和曹操所有。孙策占据的庐江郡治所在舒(今庐江县),而曹操占据的庐江郡治所在阳泉(今安徽霍邱临水镇)。

这个情况在汉末三国时期不是个例,就如赤壁之战后,荆州江夏郡被一分为二,分别为曹操、孙权占据相同,各置治所并任命太守,都依然称为江夏郡。

庐江郡的区划较为复杂,多有变更,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只是针对题主的问题,简单说明一下,孙策占据的庐江郡只是原汉末庐江郡的一部分,而且地理位置位于江北,并不在江南(江东),这与后期的江夏郡一样的情况。

这样看来,孙策占据的江东六郡就很清楚了,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南部分以及安徽境内江北地区的庐江郡的一部分。

孙权继承孙策的基业后,屡屡对安徽的合肥用兵,但一直没有得手,其势力范围也一直大多局限在原庐江郡靠近长江一线的区域。

孙权唯一的工作就是把庐江郡治所从安徽庐江县迁移到安徽潜山市,除此别无大的所为。

江东六郡现在的位置

孙策创建的江东六郡,包括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这没有争议。

其中,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的疆域都没有问题,是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浙江,江苏及安徽江南地区(包括上海市全境),唯有庐江郡在长江以北的安徽地界。

孙吴核心势力以江南五郡为主,江北庐江郡是其较小的一部分势力,而且庐江郡又一分为二,分别为吴、魏两家所有。

因此,豹眼认为,习惯上所谓的江东六郡是一个政治集团势力范围的说法,并不是纯粹的一个地理概念。

如果了解世界历史的友友,就会清楚亚洲东部的日本一般习惯被称作西方国家,是因为其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而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却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一起被称作“南南合作”国家,是因为当时中国也不发达,不发达的国家大多位于南半球。

同样的道理,江东六郡是一个政治概念,比纯粹的地理概念所包括的范围要广一些。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