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元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儒家一直赞扬和看好的分封制度,也没有让周王朝在朝贡上没有得到啥好处。
周王朝的分封,虽然被孔子以下的大小儒家们描写的无比完美,但实际上由于被分封的诸侯,对封国内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力,所以和事实上的分裂差不多。
虽然在许多历史记载中,有关于诸侯应该向周王朝朝贡的说法,但第一这种朝贡更多是种礼仪,仅具有象征意义;第二诸侯朝贡给周王朝的,也不是真金白银。
先说西朝王朝的朝贡体系。
这个朝贡体系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比如说《尚书》、《国语》、《史记》等等。
根据这些记载,大致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框架。
周天子高高再上,所分封的诸侯们按着距离的远近、爵位的高低,在不同的年限内,交纳不同的财物。
有人根据西周的朝贡体系,甚至还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周的衰落,就是因为没有人给它朝贡了,结果穷的养不起兵了。
但这个说法比较荒唐。
这么说的理由是,虽然西周王朝可能从制度上建立了朝贡体系,但实际上几乎没有认真的执行过。
在对西周王朝至为推崇的《史记》中,关于诸侯的朝贡,仅仅只有几次,即在周武王时代,跑到朝鲜自立为王的箕子来过一次。
还有就是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拜了一次周天子。
可能有人会说,朝贡是正常的事情,算不得啥大事,所以司马迁就不记了呗。
这种可能性有,但不大。
因为如果朝贡真的是小的不得了的事情的话,那么箕子、鲁武公朝贡(主要是朝,贡没有贡不知道)的事情也没有记载的必要。
其次,在《史记》当中,无论对诸侯朝见或者说是朝贡东周,还有诸侯朝贡晋、齐、楚等强国的记录到处都是,数量达上百次之多,为啥偏偏把朝贡西周天子的事情,忽略不计呢?再有就是诸侯向西周王朝进献的贡品,可能对提高周王朝的实力,一点作用也没有。
虽然在《尚书》等等的记载中,把各级诸侯进贡的物品定的非常明白,有祭祀用品还有各种财物等等。
但查出来的资料中,提到诸侯确实给过西周王室的贡品,只有两个。
一个是楚君应该进贡的青茅,另一个是记载在《尚书大传》中的,一个叫越裳的部落,给周公姬旦送了一只白色的野鸡。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话说周旦姬旦摄政当国,那家伙老仁义了,感天动地的。
不仅让周王朝的号令所至的地方,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还让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现在越南一带的越裳部落得到了好处,也是风调雨顺的。
这越棠部落里有能人啊,一看老天爷这么好,明白了,天下出圣人了。
圣人在哪里呢?那就是中国的圣人周公!要说发展科技啥用没有呢,人家几千年前的人,通过心灵感应,能知道几千里外有个圣人,连住哪里叫啥名都知道,比现在的手机、卫星电话之类的好用多了,比微博、微信都要强的多,最起码人家不用花钱买手机。
因为西周王朝出了个圣人,越裳部落酋长感应到了,所以派了个人,拎只白色儿的野鸡(希望是风干的,否则半道肯定臭了。
),千里迢迢地朝贡来了。
因为距离实在太远,所以这使者到达周王朝的时候,雇了九个翻译。
因为中间隔的诸侯太多,各诸侯的国的语言又不一样,所以他的话,要通过九个翻译一个个译过去,最后周公姬旦才能听得懂。
周公姬旦非常高兴,给这个使者弹了个小曲,估计是说话要经过九个翻译,太费劲。
然后又送给他一大包金银财宝之类,打发他回家了。
结果这个使者脑子进水了,摸着路能来,回家找不着道了。
周公只好给他造了台指南车,给他指明了方向,让他推着小车回家了。
周公造指南车,并通晓几千公里之外的越裳部落地理位置的故事,说明在周公姬旦什么政治家、军事家、圣人等等一大串的头衔后边,还要加上中国伟大的发明家、工程师、地理学家的大帽子,从而能让他的形象更加伟大。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楚国进贡青茅、越裳部落整来只野鸡的情况说明,诸侯对西周的朝贡,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表示服从你的领导。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现在许多人去父母家一样,拎点水果,带着老婆孩子,一家子大吃二喝完毕,顺手还要拿点东西是一样的。
这里没有批评这些子女的意思,毕竟能常回家看看,已经是现在很多很多父母,对孩子孝顺的最高要求。
而且就算按《周礼》中最为严格的说法,西周的朝贡体系也没有给周王朝带来啥实际的好处。
《周礼》规定,王畿之外方五百里叫做侯服,一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祭祀用物。
侯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甸服,二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接待宾客用物。
甸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男服,三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宗庙器物。
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采服,四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缝制祭服的材料。
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卫服,五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竹、木材。
卫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要服,六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珠玉龟贝等自然之物。
这些贡品中,除了祭祀用品就是土特产,让你看不到从中发家致富的可能性。
因为祭祀用品中,青铜器是要放在宗庙里摆的;牛羊猪鸡是要杀了吃肉的(参加祭祀的王公大臣一起分掉,周王占不着啥便宜。
)。
而且从楚国贡青茅、越裳国给周公姬旦拿只野鸡的情况,看得出来,那些应该进贡珠玉龟贝等自然之物的要服诸侯,人家谁也不傻,拿的都是土特产,反正你规定的,只要是自然之物就可以。
还有比从朝贡中挣不着钱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诸侯来朝贡,周王朝还要大笔的掏钱。
咱是礼仪之邦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得乐吗?怎么让人乐呢?好吃好喝好招待。
按《周礼》中的规定,以公爵来朝贡为例。
有公爵地位的诸侯来见周王,周王要用九牢的大礼来款待。
九牢就是牛、羊、猪各九只,煎炒烹炸之后,大家伙儿随便吃。
那是个只有公卿贵族,还有当官的才可以吃肉的时代,九牢的价格肯定低不了。
来朝贡的公爵拿点啥呢?方物,还是土特产。
这还没有完。
除公爵及其随行人员的食宿是免费的之外,周王要为公爵举办九次盛大宴会,还要五次供给粮草牲牢,也就是把人家来回的路费给报销了。
以上说明了分封而产生的朝贡体系没有给周王朝带给实际的经济利益,还会让它越来越穷。
但分封给周王朝带来的经济损害还不仅仅是这此,分封制还在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同样造成了经济衰退。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仅是把王畿(王室直接统治地区)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对他们“授民授疆土”。
就连周王畿的土地也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田给臣下做采邑。
(各诸侯国也同样如此)这种土地所有制结构被称为井田制。
在甲骨文中,“田”一字绝大部分是田猎,也就是狩猎的意思,不是现在所说的农田土地的意思。
当时农田的“田”字是“囲”。
《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意思是说,边长一里的正方形土地为一井,每井分作九块,一块百亩,交由八户农户耕作。
八户农户每户可得田一百亩,最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
公田由八家农户共同耕种,待公田上的农事完毕之后,农户才开始做私田上的农活。
公田所得皆上交,私田所得全归农民自己所有。
可见,在那个年代也是不存在农业税的说法的,国家的财政收入都取自公田所得。
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称作“藉田”。
这种井田制很容易让人想到后来的人民公社。
公社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国家的,大家一起出工、一起干活挣工分。
公家的活干完了,才能回去伺弄自己那点自留地。
这样的土地制度的敝端一望而知,那就是公田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联,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多都投入在自家的私田之上。
再加上公田是八家一起耕作的,谁还不想少干点呢?和人民公社一样,对公田的耕种变成了大锅饭,谁也不认真干。
很快的,西周的公田就“无田甫田,维莠桀桀”,也就是干活谁也不去公田里干,结果公田里长满了公家的草,就是看不到本该有的苗。
《诗经·齐风·甫田》描述了公田的草荒,“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怀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意思是:种田不要种公田呀,只有莠草长的骄。
怀念不要怀念远方的人呀,白白地忧心劳劳。
种田不要种公田呀,只有莠草长得高。
怀念不要怀念远方的人呀,白白地伤心劳劳。
此外,当时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仍旧按照原始社会的习俗留作公共所有,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取用。
也就是说,西周时期还不存在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土资源税”。
结果就是,周王朝的朝贡体系让它越来越穷;自己家里的公田里也长满了野草;山川林泽等自然资源又属公有,谁想拿就拿,这一天天的,日子是真没法过了。
再加上前边说过的,周王朝并没有实际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周边除了分封的几个亲戚算是同伙之外,其他的全是敌人,对外战争不断。
结果是拿着越来越少收入,打着越来越多战争的周王朝。
到了周厉王的时候发现,进入了赵本山所说的最悲惨境地,人活着呢,钱儿没了!如果换一个胸无大志、混吃等死的皇帝,比如说清朝的咸丰那样的,可能就这么着了。
国家弱一点,军队少一点,面子丢一点,反正也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又能又啥呢?像咸丰叫八国联军都给赶到承德避难,照样该吃吃,该看戏看戏,该玩女人玩女人,直到把自己玩死拉倒。
但周厉王不是这样的统治者,他血液中满是振兴大周的愿望和激情,于是他选择了改革。
自我宣传时间:圣人为啥没有爹、迷倒周幽王的褒姒已经是老太太、项羽是被杀不是自杀、虞姬是被项羽逼死的、刘邦死于谋杀,《<史记>中的马屁》将为您解开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终极原因。
关注《历史有坑请注意》,《<史记>中的马屁》,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精彩无限。
真心建议大家关注下《历史有坑请注意》,因为是连载,所以很多内容很难在一章内说明白,不看上下文,就是一头雾水。
更何况阿元还会有更多的精采内容上线,《爆笑三国》为您解读说阿斗到底是不是个笨蛋?诸葛亮是个阴谋家还是个伟大的统帅?刘备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关羽是高大尚的英雄,还是道德低下的混蛋?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干掉的关羽等等迷题;如何教育孩子,阿元与您交流陪伴孩子成长的感受。
《历史有坑请注意》,欢迎您的光临。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在看”和转发,以示鼓励!一个人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