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脉现在在哪里
神州第一龙脉宝地,历代帝王最喜欢埋葬此处,近代惨遭疯狂盗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黄进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洛阳以北与黄河南岸之间,有一处绵延东西100多千米,名为邙山的地方。此地山势雄伟,水深土厚,历代王朝将其视为风水宝地。
古人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当地更流传着一种说法:头枕山,脚蹬川,子子孙孙做高官。所以,历来邙山邙山被称为中国千年第一龙脉风水宝地。 邙山埋葬着自东周以来的诸朝王侯和达官贵人。刘秀、李煜等数十位帝王,狄仁杰、张仪等上千位名流将相,还有众多的外藩王侯都长眠于此。远远望去,邙山土岭之上,数百座巍峨高大的古墓葬星罗棋布,蔚然壮观。
整个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30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其中包括6代24位帝王的帝王陵。分别是东周王陵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魏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后唐帝陵1座。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为何却有那么多帝王将相钟情于洛阳邙山呢?
首先,作为13个朝代的都城,洛阳自古便有“王者之里”的美誉。此外,邙山地区是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平缓,四周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这样一个风水绝佳之地,自然成了人们首选的安葬之处。
?然而在近代,邙山古墓群却遭到了疯狂的盗掘。从1905年开始,到洛阳解放,持续40多年的盗墓活动造成了永难弥补的损失。被盗古墓达5万多座,被盗文物数量有50万件之巨,其中95%都流落到了海外。 随着盗墓活动的猖獗,人们的盗墓技巧也越发高明,闻名天下的洛阳铲便是这个时候发明的。盗墓贼正是凭借着手中的洛阳铲,才使得邙山古墓群十墓九空。
洛阳作为一座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很多响亮的历史名片。邙山,便是其中一个,这是洛阳最为古老的记忆,承载着洛阳几千年最深处的记忆,而且它还是是中国三大龙脉之一的聚结处。邙山一共有24位皇帝的墓葬,如今还是墓地首选。有诗云:“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此外,“邙山远眺”还是洛阳八景之一,走在邙山丛林之中,亦或是穿梭于山下的古墓博物馆,仿佛是在不同的时空中来回穿梭。
邙山之所以是三大龙脉之一,首先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邙山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的北部,洛阳名源于洛水之阳,是一座带有现代化气息,又不失古典之风的文化名城,圣贤云集,人文荟萃,风景众多。如果说江南是“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么洛阳便是“多少尘事写丹青”。作为一个被帝王将相宠爱的城市,很多帝王将相都会把墓葬安排在此处。虽然邙山少了点烟雨气,却能在万千牡丹中道尽了生的璀璨。
邙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平逢山,当地人有时也叫它太平山,顾名思义,就是山不高,山头如平地一般。邙山前面是山后面是河,古墓特别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有句老话说的非常贴切“几无卧牛之地”。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统计,邙山上面一共有六个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长眠于此,这样的风水宝地,估计在中华大地很难再找出第二个“邙山”了。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所以邙山真面目也能通过数据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更加全面的去了解邙山。
邙山面积有七百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大块,邙山西部是北魏皇族陵区,中间基本上都是东周东汉以及后唐陵区,东边是西晋和三国时期曹魏陵区,最后还有一个夹河段,属于东汉西晋墓群,但是隋唐之后很少再有帝王墓葬,因为唐代之后很少再有朝代定都洛阳了。
虽然唐代之后帝王墓葬少了,但是贵族墓葬却越来越多,很多平民也都希望葬在这里,邙山这个风水宝地至今仍是墓地首选。整个邙山的古代墓葬有几十万个,几乎包括了中国几千年各个朝代的墓葬,走进邙山你会发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墓葬演变历史呈现在了你的面前。有谚语云:“生于苏杭,葬在北邙”,把邙山和“人间天堂”苏州杭州相提并论,可见邙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邙山之所以是三大龙脉之一,还在于它的风景好。熟悉洛阳的人都知道,“邙山晚眺”是古代洛阳八大景之一。在古时候,每到了清明节或者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都会有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邙山踏青扫墓或者登高远望。
唐朝和宋朝的时候,邙山古木众多,到了夏秋季节一片青翠,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尤其在夕阳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片暮色笼罩大地,千家万户炊烟升起,这个时候的邙山别提有多好看了。
从邙山南下就是一坐古王城,城东有一个翠云峰,当时长期在洛阳执政的女皇武则天还曾在峰上修建了一个避暑山庄,一到夏天炎热难忍之际,就亲自带着大臣们来到这个避暑乘凉。站在峰上往南看,整个古洛阳城尽收眼底,十分气派。
牡丹是洛阳最拿得出手的一张名片之一,邙山附近当然也少不了牡丹,而且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邙山之景增添不少色彩。“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邙山和牡丹的巧妙结合让我们对邙山这个地方有了新的见解和认知,使洛阳和邙山的名片更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邙山是中国三大龙脉之一的聚结处,因为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古时候的人对墓葬的所有要求,在古代的风水学中,埋葬死者的地方必须讲究“生气”凝聚,这个“生气”遇见风就容易消散,所以它还不能被风吹倒,但是“生气”遇见水就能把它定住。古代人还希望葬地内的阴阳二气要均衡,邙山也符合这个条件,能够藏风聚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古代的风水学认为,我国一共有三大龙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昆仑山。邙山属于三大龙脉中的中间那一支,龙脉连绵不断,经过邙山后继续向东延伸最终入海,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龙脉一定要入海呢?因为古代皇家的墓葬讲究一个“真龙得水”,龙脉自西向东来到海边,不就是“真龙得水”了嘛。
中国皇室墓葬规矩众多,其中还有一个“十不葬”之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山不葬”,意思就是山上石头太多不能埋葬,大家都知道,石头哪里最多?自然是山上最多,但邙山和其他山还不一样,它是土山。皇家墓葬对土山的要求也很高,必须绵延10千米以上才有资格叫龙脉,邙山虽然不高,但是很长,整座山连绵不断,竟然绵延了一百多千米,所以邙山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优越位置。
我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也建立在邙山,现在这个博物馆叫做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游人了解邙山的“重要窗口”,馆内设置有假山和水池,它的面积、风格、类型均为世界翘首。所以说要想了解邙山,必须先来“古墓博物馆”,在这个古墓博物馆里还“藏有”一座北魏帝王陵中的景陵,能自由进出,可使人们全面了解北魏帝王陵的基本面貌。
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拿着黄金何处买。从古至今,北邙山下,草木相拂,风声依旧。如今的邙山,正迎着新时代的春风,马踏銮铃而来,在帝都洛阳的北部,烁烁生辉。
文/南宫钦
生于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部的邙山,是中国三条龙脉中风水最佳的一段,聚集了一票牛人。吕不韦、曹丕、曹睿、孟郊、杜甫……还有六朝的二十四位皇帝,这些牛人都将自己的陵墓建这里,然而,除此之外,这里居然还葬着200多位韩国人!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北邙,到底是怎样的龙脉风水,才能引得古今中外所有人对它趋之若鹜?
王又又 | 文
逝者的天堂洛阳北邙
为啥葬着200多位韩国人?
“死去的亲人啊!
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啊!
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里
就永远回不来了……”
这是一首韩国的丧歌,而歌中的邙山,则是指洛阳北部的“邙山”,与中国老话“生于苏杭,葬在北邙”,说的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邙山不仅出现在韩国的民谣里,在其首都首尔附近,有一座山也被人叫做“北邙山”,邙山东面有一条河,被人称为“洛东河”。在韩国,谈起某人去世,人们也通常会说“去北邙了……”
当然,这种现象让曾经访问韩国的中国学者十分诧异:为什么一座位于洛阳的山,会在韩国如此有名?
这就要说回洛阳这座“邙山”了。
邙山是崤山的支脉,由于位于洛阳城北,故又被人称作北邙。对于我国人而言,“北邙”可谓是家喻户晓。如果说苏杭是生者天堂,那么北邙,则是逝者的极乐。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人王建的诗句可谓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人们对北邙的追捧。
在唐朝时,北邙的墓地就已多如牛毛,千金难买;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借李纨之口,“小小年纪,便做了北邙乡女”;今人编撰《辞海》,则干脆为“邙”下定义:邙,亡人之乡也;而在郑州,还有从事丧葬服务的企业专门以“北邙”二字作为自己的企业品牌……
足以见得,无卧牛之地的北邙山从古到今都是丧葬地的热门之选。
细数有幸葬于北邙的这些人,秦朝的名相吕不韦,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诗圣杜甫,还有六个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
但除了这些皇族贵胄以及骚人墨客外,北邙还葬着一批韩国来的“留学生”。
唐朝时,我国与韩国往来密切,在公元800年至860年间,韩国就先后有六十多批学者到中国留学。当是时,洛阳太学有学生三万人,而韩国来的留学生就占了其中十分之一。这些留学生学成后,有的参加了科举,留在了中国为朝廷所用,有的回到了韩国为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200来位因其他原因客死洛阳的韩国留学生。韩国有历史记录,这些人就被合葬在了洛阳北邙,而他们合葬的墓地则称为“韩园”。
一九九九年五月,韩国著名汉学家、高丽大学研究院前院长金忠烈先生和金周昌博士访华时,还曾专程到“韩园”遗址凭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首尔也有邙山”。
北邙,龙脉的所在
中国风水最好的地方
自古以来,我国都讲究落叶归根,尤其重视丧葬。
而北邙,狭意上来讲,是指沿洛阳北部黄河南岸从孟津、偃师过巩义绵延至郑州广武山这段地方,长度约130多千米,高300多米的山体。在我国众多绵延的山脉中,无论高度还是长度,它都不算什么佼佼者,但为啥独它被世人奉为丧葬圣地呢?
邙山取胜向来不是因为山高体长或风景秀美,而是因为它的的风水。
记得过去看电视剧,皇帝建都迁都,或人们藏宝寻宝,总提到一个词——龙脉。龙脉,不明觉厉,似乎所有东西只要和“龙脉”扯上关系,就会天福庇佑,事半功倍。
但其实说白了,龙脉就是山脉的走势,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但你不要小看山脉的起伏变化,风水的好坏,就是在这山河起伏中变化的。
在中国风水界,大家普遍公认我国有三条龙脉:“北龙”经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中龙”则由岷山、秦岭入关中,至泰山入海。
而这三条龙脉中,数中龙脉最优,而中龙脉中,又数北邙这段风水最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风水鼻祖郭璞曾著《葬书》,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用白话说就是,丧葬的法则,说到底就是获得生气,最核心的技法,是藏风聚气。而山环可以藏风,使风不散,水抱可以聚气,使气有所止。
而北邙,北带黄河,南望伊阙,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可谓是“河山拱戴”,从风水角度而言,北邙无疑是藏地的最佳之选。
但是,不是所有龙脉都适合丧葬。我国堪舆学中有“十不葬”之说,“石山不葬”就是其一。
就是说,天下最佳的葬地是土山。因为岩石质地的山即便再长,也未必会结穴,是谓有脉无气,有气无穴。
邙山地势开阔,土层深厚,且土壤紧硬密实,极不易渗水,从土壤条件出发,邙山也完爆很多山川啊。
由于以上种种,从古至今想要葬在邙山的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头枕山,脚蹬河”,以望可以旺子旺孙。但这些人中,也有一个例外,且这个例外还是一位皇帝。
陵墓不要建太奢侈
不然容易被盗墓贼盯上
在洛阳孟津县的白鹤镇铁谢村,当地有个AAA级景区,百姓称它为“刘秀坟”。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古称原陵。
但据考古专家说,“铁谢村刘秀坟只是北魏时期皇家祭祀河神的场所,原名为方泽坛。”真正的光武帝原陵,其实在孟津县送庄乡的三十里铺村。
和其他皇陵不同,原陵反风水其道而行——“枕河蹬山”,留给后人无限猜想。按理说他一个皇帝,就算为着自家江山着想,也不会在墓葬方面如此随意呀。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刘秀的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里有个调皮的熊孩子。他这个儿子向来不听话,指东往西,干啥都要跟你对着干。
刘秀深知自家儿子德性,于是,去世前故意把话说反,叮嘱儿子:“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
谁知,这回儿子感念父亲,一反常态,觉着自己一辈子都不听话,这回眼看着父亲就要不中了,于是,当即跟父亲表忠心,一定按父亲叮嘱做事。
这刘秀一听,心中大悔,想反悔都没来得及,便驾鹤西去了。
当然,故事惊奇有趣,但众人一听也知仅是故事罢。虽然,史书对刘秀的“枕河蹬山”陵墓构造理念并未多着笔墨,但是,关于他的陵墓,还是有很多传说。
公元50年开始,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刘秀最初只是想“俭葬”来着。
原来,最初在刘秀征战时,曾目睹西汉先人的皇陵被盗,满目疮痍,怕自己身后也受盗墓贼侵扰,曾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过这样一段话,“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
临终前,刘秀又再次下旨强调自己“俭葬”的心愿,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即可,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官吏也不用来京奔丧、送吊唁奏章。
所以,原陵在营造之初,并无任何奢华。然而,现实中他也真有个不听话的儿子,为表孝心,明帝还是为父亲刘秀的陵墓进行了一番修建,最终,引来了董卓的盗掘。
费尽心思,终究没能逃过盗墓贼之手。原陵的命运,在北邙并不是个例。
据考古学家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如今人们提起北邙古墓,常用“十墓九空”来形容,这种局面,恐怕也是当初说啥也要葬在此处的先人所料未及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中州人才网是哪个省份的?
下一篇:程序员学什么好就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