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应用 > 正文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

摘要: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寒假正是阅读好时候,我家娃的中文书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哲思小院儿给大家...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寒假正是阅读好时候,我家娃的中文书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哲思小院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1

今天和大家聊聊中文书单,也聊聊选书的思路,和英文书单一样假期读不完的就顺延到下学期。阅读就是要慢慢积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1、《张秋生小巴掌经典童话注音版》

《张秋生小巴掌经典童话注音版》

这套书共12册,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升级版,册数算是套装里比较多的。拼音是一年级的重点+基础知识,寒假里不想再让娃单独念啊写啊的重复。注音书就非常好用了,看拼音读一会儿,看字读一会儿,阅读量上去了,拼音也就复习了。

2、《小妖怪童话系列》

《小妖怪童话系列》

作者角野荣子是2018年国际安徒生奖的得主,故事情节天马行空富含人生哲理,语言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插图是佐佐木洋子绘制,小时候看过她的《小熊宝宝系列》,画面温馨又简洁,这个风格搭配还是很喜欢的,我也跟着看,挺好玩的。

3、《蒙施爷爷讲故事系列》

《蒙施爷爷讲故事:脑洞大开》

这套书系列挺多的,有全集版的,双语典藏版的,中文版的。我们看的这套是脑洞大开,还有一套叫奇思妙想。确实是超凡的想象力,超棒的欢乐趣,读起来逗得你哈哈大笑。喜马拉雅上有音频,可以先试听一下,喜欢这类的再买。

4、《阅读123系列》

《阅读123系列》第一辑

这套书也是很多系列,全集35册,是台湾出的中文桥梁书。画风嘛有点一言难尽,估计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就很讨厌了,建议去书店先翻一翻或从图书馆借来看。

还有类似童话系列有《迪士尼我会自己读第7、8级别》、《启发童话小巴士》、《小森林童话》、《晴天有时下猪》、《小狐狸的故事》、《安房直子桥梁书》、《我爱阅读系列》、《课本里的美文和童话》。这些书难度都不大,大多都有注音版,语言还是比较生活化的,拿来巩固拼音开启看图说话挺好。

5、《爸爸的画.沙坪小屋》

《爸爸的画.沙坪小屋》

这个系列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有三本沙坪小屋、花生米老头子吃酒、艺术的劳动。艺术价值就不用多说了,挺适合亲子共读的。一幅画一个年代,一幅画一个种人生,建议讲之前爸爸妈妈们要做做功课。

6、《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傅学斌著

其实这应该算是专业书籍了,由傅学斌先生手绘68幅彩色脸谱。要是就这么翻开读读估计小孩子是看不下去的,需要配套一点京剧选段,京剧故事讲一讲,给孩子传递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买空白的面具回来带孩子一起画,边画边讲。讲完带上演练一番也蛮有意思的。

7、《儿童艺术大书》

《儿童艺术大书》

这套书分为黄色版和白色版,内容没啥区别,都是教孩子怎么看画。每本书都介绍了许多作品,然后问问题,启发你如何去欣赏一幅画。对于像我这样不会鉴赏的家长来说,很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跟随书中的问题一起思考、了解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8、《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这本书是教孩子如何动手画画,优点是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只教画画的思路、方法。比如材料、色彩、形状、颜料、纸张等等。算是一本游戏书,如果孩子读完前面一本书,想要自己动手画,这本书挺适合的。同类的还有一套《我和大师一起画》,难度更高点,喜欢的可以试试看。

9、《600图成语故事大书》

《600图成语故事大书》

这本书我家娃已经看过两遍了,不过小一开始成语要系统学起来,所以又拿出来了。这本书的成语是按主题归类的,插图中国风,最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小达人点读。这类型的书,总是需要反复看的,能点读真是太解放老母亲了。

10、《林汉达成语故事》

《林汉达成语故事》

这个也挺多版本的,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全文注音版。林汉达先生就不用多介绍了,和中少总社合作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书是很经典的,这种历史类读物可以多看看林汉达先生所著的,这套书拿来精读是非常适合的。对成语读音比较自信的也可以选非注音版的。

11、《藏在地图里的成语》

《藏在地图里的成语》

大家都知道历史地理不分家,这本书将每一个成语故事发生的地点或历史状态用地图描绘了出来。它还有一个姐妹篇《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单纯学成语吸收率并不太好,和地图结合起来,归类诵读,在比较中理解,特别是一些和战事相关的成语,就好懂多了。

12、《画说成语》

《画说成语》

这套书说是画说成语,其实画并不是重点,属于比较简洁款的。优点是完全图解新课标1500个成语,从1年级到6年级都配套好了,算是不操心进阶类型吧。

13、《三字经》、《千字文》

这两套书版本太多了,只要是好的出版社都可以选。这次复习我选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冯国超译注的。这个版本的优点是译注流畅、简洁,译文和拓展是分开的。总结成两个字就是“专业”,总结成五个字就是“喜欢又专业”。这个就不做推荐了主要看孩子兴趣和家长解读的喜好吧。

14、《汉声数学图画书》

《汉声数学图画书》

这套书是在当当特价时买的,好大一箱。我个人感觉内容讲得很深入,使用的语言却很简单明了。还配备一本妈妈手册,详细讲解如何带领孩子去读这套书。如果直接丢给孩子看的话,其实有点浪费,而且其中细微精妙的地方,孩子未必能领会。

适合的年龄跨度也比较大,前面简单的几本3岁就能亲子共读了,后面讲函数、概率的估计要到初中才能完全掌握,当然牛娃除外。

15、《DK万物运转的秘密》

《DK万物运转的秘密》

这本书可真是在家里放了有两年了,当时孩子喜欢恐龙,我翻了一下DK系列,想着要不也来做个物理启蒙。结果是高估了娃的接受能力和我的讲述能力,后来扔给了工科爸爸。可惜爸爸的物理功底虽不差,讲起东西来却干巴巴的,娃听两分钟就没趣了,就搁置到了现在。今年假期又把这本大部头翻出来,这次吸取教训挑着讲,配合着同名动画片和玩具总算能看下去了。

16、《王金鑫讲史记少儿版》、《混子曰:少年中国史》

这两个是音频喜马拉雅上就有,出去玩路上无聊就拿出来听听。同类的节目挺多大家可以按孩子的喜好选择。虽然题目看起来很大,又是史记又是中国史,实际没有那么难,都讲得比较浅显有趣。

比如《王金鑫讲史记少儿版》的第一集:房屋和火是这么来的,就是从讲原始森林开始的。语音语气嘛,我是觉得挺幽默,给大家摘录一段,感受一下。

“你们知道在远古时期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吗?咱们去过的原始森林都是国家公园,人家那原始森林别说公园,连路都没有。到处野草丛生,到处都是猛兽、老虎、毒蛇,特别吓人。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但是有几个像神一样的英雄人物的出现,让人从愚昧逐渐的走向文明。”

《混子曰:少年中国史》开头就是一段小朋友念的朝代歌,编得像顺口溜似的,听得很亲切。等到开讲的时候,也是按照开头的朝代歌顺序进行的。这一版是带音效的,讲着讲着就有音效回应。单论语言的话,我是更喜欢《王金鑫讲史记少儿版》。不过咱们说了也不算呐,还是看孩子喜欢哪个就听哪个吧[灵光一闪]

书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有好的书也请在评论区推荐给我吧。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畅谈家庭教育#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2

公元1311年,元仁宗继承了兄长的皇位,成为元朝第四任皇帝。元仁宗与兄长元武宗的治国策略又有不同,他实行以儒治国,大力推行汉化,给元朝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元仁宗是元武宗的同母弟,比元武宗小四岁。元仁宗与哥哥一道,从小拜李孟为师,学习儒学。元仁宗聪慧,学习刻苦,学习成绩比哥哥要好。元仁宗通晓儒家经典,理解十分深刻,并且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所折服。

元武宗在登基的时候,虽然有儿子,但册立弟弟寿山为皇太子,确立了他继承人的身份,因此,元武宗病逝以后,元仁宗顺利继承了皇位。

元仁宗登基以后,命人将儒家典籍翻译成蒙古文,要求蒙古官员都要学习。元仁宗特别崇尚《大学衍义》,译成蒙文后,赐给每个大臣一部,对臣子们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大学衍义》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写的政治哲学类著作,系统阐述了程朱理学思想。

元仁宗还把《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也译成了蒙古文,要求大臣们阅读。元仁宗决心效法唐太宗,实行以儒家思想治国,大力推行汉文化,努力开创一个像贞观一样的治世。

元武宗搞创治改法,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凡是改革,总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一些矛盾,特别是元武宗的改革举措,确实有许多弊端,引发人们不满。元仁宗即位以后,首先取消了争议最大的尚书省,停止了新发行的货币,停建了元中都,后来陆续将一些改革措施予以废除。在政局稳定之后,元仁宗开始大力推行汉化运动。

元仁宗推行汉化,首先从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入手。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宋,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渠道。金国统治中原的时候,仍然实行科举制度。随着蒙古入侵中原,科举制度在战火中中断。

在窝阔台时期,曾经试图恢复科举,在耶律楚材主持下,举行过一次考试,录用儒生四千多人。可由于政局不稳、战争不断和蒙古贵族们的反对,科举考试并没有坚持下去。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也试图恢复科举制度,为此进行过多次讨论。蒙古贵族们仍然强烈反对,他们极力主张,仍然要靠承袭制任用官员,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汉族士大夫们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争议。有人主张以程朱理学为标准,但当时尚未形成共识,再加上战争不断等原因,致使科举制度议而未决。

随着社会发展,蒙古贵族的子孙普遍学习汉文化,对科举考试的阻 力减少;在许多儒生的推动下,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主流学派;特别是治理庞大的天下,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官员。因此,元仁宗登基以后,在汉族大臣们的支持下,下决心恢复科举考试制度。

元仁宗即位的第二年,下发的第一道诏令,就是任命汉族大臣王约为集贤大学士,让他负责筹划恢复科举考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元仁宗下诏,正式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公元1314年8月,元朝在全国各地设了十七个考场,举行乡试,共录取考生三百人。第二年,被录取的三百名考生齐聚京城大都,举行会试,择优录取了一百人。紧接着,这一百名考生又在皇宫举行殿试,由皇帝主考,录取五十六人为进士,确定汉人张起岩、蒙古人护都答儿为左右榜状元。张起岩是山东章丘人,为元朝首届左榜状元,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其他录取者都授予不同的官职。

这次科举考试仿唐宋旧制,尊崇程朱理学,意义重大,史称“延祐复科”。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此后,元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比较规范,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使一批各族优秀人才进入了官僚队伍,为官僚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可在元朝后期,保守派大臣伯颜专权,下令取消了科举制度。

元朝在科举考试中,对蒙古人、色目人有着特殊照顾,蒙古、色目考生的试题难度低,而且少考一场。有人认为,这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其实,蒙古、色目考生在汉文化方面不占优势,予以照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的高考,不是也对少数民族考生有些照顾吗?

元仁宗在恢复科举制的同时,注重任用汉族大臣,他即位不久,就征召世祖、成宗时期的十几名大儒入朝,参与政事。元仁宗选拔了一批汉臣儒者,担任了朝廷的国学、翰林、秘书、太常等重要官职,这些人为他推行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仁宗尊崇孔子,推行儒学,他刚一即位,就命大臣刘庚到曲阜,代替他祭祀孔子。元仁宗下诏,将历代名儒颜子、曾子、程颢、程颐、司马光、朱熹等人,配享孔子庙廷,还加封了孟子。元仁宗重视儒学教育,扩大国子生,在各地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广儒家学说。

元朝自建立以来,虽然有些法律规定,但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法典,不利于对天下的治理。元仁宗组织人员,汇集了自忽必烈建元以来的律令条规,共两千四百多条,形成了《大元通制》。《大元通制》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是元朝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元仁宗在经济方面,也积极推行汉化。他重视税赋的作用,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开展大规模的田亩登记,清查隐漏的田产,增加了国家税收。元仁宗积极发展农业,鼓励开垦荒地,支持农耕,兴修水利,提高粮食生产。

元仁宗推行汉化运动,遭到一些保守派蒙古贵族的抵制。右丞相铁木迭儿坚决反对,元仁宗的母亲答已皇太后也不赞同。元仁宗孝慈恭俭,手段不够强硬,他试图削弱蒙古诸王的特权和实力,但没有成功,结果留下了后患。

公元1320年,元仁宗病逝,年仅三十五岁。元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只有九年,可他积极推行汉化运动,为元朝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仁宗病逝以后,儿子元英宗继位。元英宗继承了父亲的汉化改革,而且比父亲还要激进。请看下一集,元英宗大刀阔斧推新政。

中文的故事有哪些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关于过草地,建议朋友们结合棠棣之前一篇文章来读:

不为人知的长征故事:爬雪山、过草地有多难?可能你根本无从想象

川西北草原,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它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纵横几百公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至4000米以上。其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起伏不大,为典型的平坦高原。

1、草地的艰险

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林木,没有村舍,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际。白河(即葛曲河)和黑河(即墨曲河)由南而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水流迟缓。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大片的沼泽。漫漫泽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腐草堆积,泥泞不堪,如胶似漆,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畜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一旦陷入,如无人救助,则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甚至遭灭顶之灾。

草地水质恶劣,不仅无法饮用,而且稍有不慎,刺破皮肤,泡水后即红肿溃烂,难以医治。草地的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昼夜温差很大。雨雪风雹来去无常,变幻莫测,时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时而迷雾重重,方向莫辨;时而阴云密布,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骤下;时而雪花飞舞,漫天银色。

每年的5月至9月是草地的雨季,年降水量的90%在此期间注入地表,使本已泥泞滞水的草地,更显出“沧海横流”的景象。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块草地人迹罕至,只是在每年的5月至9月才有牧骑纳足其间。

这片草地是险恶的。早在《松潘战役计划》制定后,为探明道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在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领下,曾由康猫寺进入草地。

由于对草地情况不明,所带粮食不多,饥寒交迫,再加上遭遇千余藏族反动骑兵,缺乏与骑兵作战的经验,致使第六团损失惨重。在撤出战斗向长板山、黑山方向靠拢的四天里,粮食已绝,红军战士茹草饮雪,无法充饥,冻饿而死者触目皆是。幸得运粮队赶到,才使全团免于覆没。

有了对草地的初步了解和红六团草地失利的教训,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对征服草地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视。右路军各部队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2、过草地的准备工作

筹集粮食和御寒衣物是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

8月11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周恩来致电红一、红三军领导人,要求努力筹粮,改善给养,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并收集布、羊毛等,做到每人有皮衣,每连有帐篷。

此外,各部队还组织有经验的同志尝百草,挑出无毒可食的野菜食用,以积累草地就地取食的经验;同时,还尽量减少坐骑,腾出马匹、牦牛,宰杀后做成肉干,以备食用。

除做好物资准备外,各部队还加强军事训练,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其中,主要进行了打骑兵的战术训练。

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亲自到红三十军,为部队详细讲解骑兵的特点和战术,以及步兵与骑兵作战的战术原则。各部队通过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打骑兵的战术。

此外,各部队还进行了寻找既熟悉路线,又懂得汉语的向导的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他们以优待。

在进行物资准备和军事训练的同时,各部队还开展思想动员,注重政治保障工作。

在政治保障准备过程中,各级政治机关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并健全和加强了连队中的党支部工作。

3、过草地有多难?

8月18日,右路军先头部队3个团在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和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的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进军草地。21日,红一军军长林彪率领红一军第二师从毛儿盖地区出发,经腊子塘、色既坝等地,向班佑开进。红四团作为先头团,在前面开路。2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与前敌总指挥部随红三十、红四军北进。23日拂晓,红一军主力北上;军委纵队、红三军、红军大学随后跟进。

一场征服川西北草地的行军,终于开始了。

(1)沼泽——看不见的危险

8月的草地,野草丛生,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但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下,却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和死神的狞笑。

难怪在50年以后,当来自美国的著名作家兼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慕名踏上这块神秘的草地时,也不得不惊呼:“夏日里,一望无际的草地是一副鲜花织成的魔毯。”当红军踏上这块“魔毯”时,面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严重挑战。

茫茫草地,无路可走。红四团依靠藏族向导的指引,才踏着千年沼泽的草甸,在水草深处寻找出一条曲折的小路来。

但是,由于红军进入草地后,连日阴雨不断,雨水不仅湿透了战士们的衣衫,而且也淹没了先头部队设置的路标和部队行进的路线。

在草地的有些地段,连续几十里水深没膝,甚至藏族向导也难以找到过去牧骑留下的过路痕迹,有些战士因此而身陷淤泥。

有时,当一个战士腿陷泥潭,身旁的战士急忙伸手去拉,由于用力过猛,自己也陷了进去;另一个战士奋不顾身上去抢救,结果还是陷了进去。其余的战士赶忙解下几条绑腿带,将带头抛给陷进泥潭的战士,让他们缠在腰间,才把他们逐个拉上来。

更糟的情况是,当一个战士陷进泥潭,还来不及抢救,就已没顶,被污泥所吞噬了。红军战士们只好一个紧跟一个,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可是,有些骡马牲口陷入泥潭后,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庞大的身躯很快就被淹没了,水面上留下的只是一串串水泡。

红军战士们行进在茫茫草地,除偶见零星的灌木丛出现于缓坡平岗外,连一株树木也见不到。缺乏判定方向的参照物,常常使人难以辨别方向,以至于有时艰难地行进了半天,才发觉仍旧回到了原地。

(2)饥饿——如影随形的威胁

饥饿,时时困扰着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成为草地行军中最大的威胁。进入草地前,各部队虽然开展了筹粮工作,但在川西北物产不丰的贫瘠之地,难以达到每人备粮5~7.5公斤的要求,有的部队甚至只筹到两天的干粮。

进入草地后,战士们身上背的一小袋青稞麦粒或青稞麦粉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麦粒一颗颗地数着吃,麦粉一小把一小把地省着吃。当麦粉被无情的雨水淋湿后,使成了粘疙瘩,更是难以下咽。

如果有战士不慎摔了跤,有毒的污水浸泡了干粮,那将是他最大的不幸,立即陷入断粮的绝境。尽管红军战士们视粮食如生命,尽量节省,但由于准备不足,又无法补充,行程未及一半,有的部队即告断粮。

为了维持生存,战士们不得不在草地里寻找野菜来充饥,有的战士甚至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了生命。

为此,卫生部门挑选指定了几十种可食的野菜,以供部队寻找食用:当可食的野菜吃完后,便不得不宰杀坐骑或其他牲口;当牲口不能再宰杀了,战士们只好煮食自己身上穿用的皮带、皮鞋等,甚至只是烧一点开水充饥。红军战士们一面忍饥挨饿,一面还要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体力渐渐不支,不少战士走着走着,突然倒在野草鲜花之中,便再也起不来了。

(3)寒冷——最意想不到的危险

高原的寒冷,侵袭着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们。

草地的8月,本是最暖和的季节,白天最高气温可达摄氏30度,但一到夜间,温差却在摄氏25度以上,气温骤然降至摄氏零度左右。

红军是远征之师,战士们体弱衣单,疲病交加;内无果腹之食,外无御寒之衣,饥寒交迫。为了抵御草地的寒冷,战士们只好穿戴起各色各样的衣服鞋帽。

身上有的穿着单衣或夹衣,有的穿着毛衣或棉衣,有的裹着毯子,有的则披着羊皮、狗皮、驼皮等各种兽皮;头上有的戴着斗笠或草帽,有的顶着油布,有的打着雨伞;脚上有的穿着稻草或布条打的草鞋,有的穿着羊皮或其他兽皮制作的靴子,有的甚至赤着脚。

经过一天的行军,到了宿营地,既无避寒之处,又无干柴可供烤火,战士们只能找一块比较干的地方,或拣一些草叶铺在湿地上,几个人背靠背地互相用体温来取暖,稍稍休息一会儿。

夜晚来临,强劲的高原风裹着雪花,向露营在草坡上的战士们袭来,寒彻肺腑。每当黑夜过去,宿营地上便留下许多长眠的英灵。

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交迫之中,许多红军战士满怀着对生存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渐渐地体力不支,默默地倒下了。

4、那些感人的故事

(1)小宣传队员郑金煜

来自江西石城的小宣传队员郑金煜,在刚开始草地行军时,精神抖擞,不知疲劳,讲故事,唱山歌,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生龙活虎,忙个不停,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

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

“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

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周围的战友们也都泣不成声。

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以后,他声音微弱地说:

“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告别了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2)戴天福的马肉

戴天福进入草地后不久,在过大渡河时染上的疟疾又复发了。他在临终前,委托卫生员钟福昌带给毛泽东一个纸包,里面包着发给重病号的一小块马肉。

钟福昌流着眼泪对毛泽东说:

“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吴吉清、黄亚堂、王七九以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您!”

与戴天福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都哭了,毛泽东也为之动容,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3)其他感人故事

红一团的一个班,在大雨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吃早饭时,连长见这个班的战士没有来,扯着嗓子喊,可还是没有一个人答应,走过去一看,已全部停止了呼吸。

残酷无情的草地,不知夺去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仅据红一军的统计,牺牲者和掉队者就有500多人。

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和牺牲所吓倒,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他们默默地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继续无畏地向草地深处走去。

红三军某连的炊事班共有九个人。进入草地后,为使全连同志有热水饮用和烫脚用,炊事员轮流挑着那口沉重的铜锅。有一天,一个炊事员倒下了,第二个炊事员含泪挑起铜锅,继续走下去。清晨,炊事班长老钱一大早起来为战士们烧开水,倒在了铜锅旁。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最后这口铜锅挑在了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同志全部牺牲了。

(4)团结的力量

生命是宝贵的。红军战士同样珍惜生命,但是,当生与死的考验毫不留情地摆在他们面前时,战士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牺牲留给自己,瞬间,红色战士的灵与肉得到了升华。先头部队无线电队进入草地的第一天,就把所带的粮食吃光了。第四天,挑夫老周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

恰在这时,部队遇到了敌人的骑兵,战斗在激烈地进行。

政委决定拾着老周走,老周对政委说:

“政委,…不要管我,你们走吧!”

他沉默了一会儿,脸上挂着泪珠,继续说:

“我不能抬电台,已经对不起党了,再不能把你们也拖住呵!政委,电台重要啊!”

当政委坚决要抬着老周走时,他忽然猛一使劲,从政委和其他战士的手中挣脱,重重地跌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红军战士谢益先在刚进草地时,碰到了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忍受着饥饿折磨的孩子,就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悄悄地留了下来。在以后的几天里,一到吃饭时,他就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他就喝点凉水充饥。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倒了下去。临终前,他还喃喃地说:“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

牺牲在草地上的红军战士已无法计数,他们的英灵长存,精神永驻,激励着活下来的战友们。

5、乐观而又顽强的斗志

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无论是干部是战士,无论年老年少,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有着何种阅历,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互助的友爱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同困难作着顽强的搏斗。

有一天夜晚,战士们在露营地上点燃起一堆篝火。篝火旁,围坐着经过一天行军的干部战士。他们边烤火边吃饭,有说有笑。

一会儿,毛泽东、彭德怀来了,著名文学家成仿吾也来了。他们坐下来后,彭德怀提议请毛泽东讲故事。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毛泽东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几年来红军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迭克强敌的故事,使指战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像这样的篝火晚会在这草地中处处可见。每当夜晚来临,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总要点起篝火,驱赶行军的疲劳和寒冷。

战土们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在吟诵着自己编的顺口溜和诗歌。

“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

这些出自红军战士之口的诗篇,不仅是对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篝火旁,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战士们好像忘记了疲劳和饥寒。不知是谁,低声唱起了《国际歌》,随后大家跟着唱了起来,由小到大,由近而远。

簇簇篝火,飘动着红色的火焰,映红了夜空,映红了红军战士兴奋的脸庞;阵阵歌声,流淌着战斗的音符,冲破了长夜,汇成了一曲曲雄壮的大合唱,震撼着战士们的心灵,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

6、浓浓同志情

周恩来在过草地之前,因劳累过度,突然病倒了。他患的是阿米巴肝脓肿,来势凶猛,连续几天高烧,五六天没有进食。经过治疗,高烧虽然退下来了,但身体极为虚弱。开始过草地了,周恩来随红三军殿后。

彭德怀军长要萧劲光参谋长负责组织担架队,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王稼祥等向草地进发。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坚持要给周恩来抬担架。杨立三和战士们挺着本已虚弱的身体,拾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双肩磨破了,渗出殷红的鲜血,脖子一动就疼痛难忍。周恩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挣扎着从担架上爬起来。

就这样,经过六天六夜,终于走出了草地。周恩来牢记着这战友深情。19年后,杨立三去世,担任着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给他抬棺送葬。这是一种多么深厚而又诚挚的同志之情啊!

素有党内“四老”之称的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老战士,也精神抖数、步履坚实地踏进了草地。年近60岁的徐特立徒步行军途中,碰上了毛泽东。

毛泽东问他为什么不骑马,他笑着说:

我给马找到了工作,让它给红军大学三个生病的学员驮行李了。

谢觉哉正患感冒,脚也肿了,还拄着拐棍,坚持步行。当他断粮后,徐特立立即送来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高度近视的林伯渠担负着红军供给的工作。他总是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拄着拐棍,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董必武安步当车,坚持拄着拐棍步行,还热心帮助同志。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

董必武捡到后,认出是谢老的毛毯,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将毛毯还给了谢老。谢老深受感动,到延安后,将这条毛毯送给董老作为纪念。

“四老”还时时鼓励战士们继续前进,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着年轻的红军战士们。

那些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们,也和男同志一样,笑迎困难,勇往直前。

蔡畅,这位曾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女革命者,是红军战士们尊敬的一位大姐。在草地里,她和战士们一样步行,一样挖野菜。她还经常给战士们讲故事,唱歌,以鼓舞士气。一次等待过河时,战士们看见蔡畅,高兴地喊叫起来,欢迎蔡大姐唱法国的《马赛曲》。

蔡畅笑着说:好,不要闹,我唱。顿时,草地上响起了《马赛曲》那激昂的歌声,深深地叩动着战士们的心田。因患肺结核而吐血的邓颖超,身存多块弹片的贺子珍,也拖着伤病之躯踏进了茫茫草地。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们就从担架上下来,坚持步行。她们还经常鼓励其他伤病员,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她们这种不屈的精神,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的李伯钊,是红军中的歌唱家和戏剧家。在草地中,她以动人的歌声,激励着战士们去克服困难,深受战士们的爱戴。

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红小鬼”们,不叫苦,不怕累,草地的磨练使他们稚气的脸上平添了几分刚毅,使他们幼小的身躯和心灵增添了几分坚强。红三十军第二六七团的宣传队里有一群“娃娃兵”,他们同大哥哥们一样吃野菜,一样徒步行军。

他们在行军中,勒紧腰带,边走边唱,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一天,在宿营地的篝火旁,慰问演唱开始了。

第一个节目是“童子舞”,五个小宣传队员兜了几个“8”字形,边跳边唱道:

“牛皮本是好东西,哟嗨!吃多了就要胀肚皮,好东西,哟嗬嗨!”

这歌声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他们纷纷走上去和小宣传队员握手。

一个大个子战士把一个外号叫“小皮球”的小队员拉过去,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小把青稞麦,递给“小皮球”,说:“拿着吧,小兄弟!”“小皮球”看着这比生命还宝贵的东西,问道:“你吃什么?”大个子回答说:“没关系,还能顶几天!…”“小皮球”无可奈何地收下了那一小把青稞麦。

这个“小皮球”,名叫侯登囊,个子矮矮的,很结实,所以战士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皮球”。这时,他才12岁。“小皮球”很懂事,大个子送给他的青稞麦,他没有吃。他把青稞麦交给了组长,煮了一盆米汤,大家喝了个痛快。

经过六七天的行军,右路军终于跨越了“魔毯”,先后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

横跨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草地行军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在极端艰难困苦面前,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依靠的是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依靠的是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的是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依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团结奋斗、人定胜天的壮丽凯歌,谱写了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篇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上一篇:中国1

下一篇:中国网络电视台下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