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应用 > 正文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曾迷失自我的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摘要: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曾迷失自我的孩子,你不是一个人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曾迷失自我的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曾迷失自我的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曾迷失自我的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成长的界限——自观照本心始】

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与我结缘于18年春天。

当时我和朋友租到了一个蓝色的房子。

在那里她教我做饭,给我带好喝的啤酒,还会弹吉他给我听。

真是一段虽然迷茫但很开心的时光啊!

那个房子里还有两位朋友的朋友,这本书呢,就是其中一位送给我的。

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看出了我掩藏在有序的生活下失序的内心吧。

那种失序,真的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惶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夜深人静时问过自己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才刚毕业就得停止做梦了呢?

为什么我还在可以试错的年纪,你们就要求我必须每一步都要走在最快的捷径上呢?

为什么只有我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呢?

这是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却全都是生活要我必须正视的问题。

因为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泪,开始喘不过气。

我依旧是没心没肺的模样,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我很讨厌自己。

我讨厌这样的不好不坏,也讨厌自己浪费了许多光阴;

我讨厌自己把生活过成了死气沉沉的样子;

但最最讨厌的是那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长大的软弱。

......

晃眼间,两年过去了。

不知不觉间,这些问题就成了过去时。

我说不清这是怎样发生的,

但我的生活告诉我,只有你命令自己去尝试,事情才会水到渠成。

我才发现,尽管那只是些点滴的改变,却也已经让我有了勇气直面自己,也有了胆量把这个秘密付诸于众。

这本书的卷首语里有一番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人们从来都无法以绝对的自我之相存在,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变成绝对自我,有人迟钝,有人更洞明,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当时我在书旁写了段不成熟的批注:

“长到23岁,我学会了不否定自己,好的,不好的,都是我。只是通过了不断的反省,有了努力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欲望。这股欲望的推动,让我不能停下对自我的思考。看到这番话,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属于更迟钝的类型,但这是我自己的节奏。有被治愈到。”

两年后再重读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当时被治愈的心情。

这也正是在新的一周即将开始前的夜晚,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的原因。

我想把这本书告诉过我的分享给你们:

我们会找到自己成长的节奏,而在这之前的所有不安和迷茫,你都不是一个人。

【来自德米安的救赎】

德米安与辛克莱来自两个世界,二人却奇妙地融为了一体。

辛克莱的世界,明朗美好,通向未来的路途平坦而笔直。

他虽好奇另一个世界,有屠场和监狱,醉鬼和泼妇的那个世界,

可他仍相信自己是要成为像他父母那样的人——光明又纯净,成熟且规整。

可随着那个世界的面貌在他面前展开的越来越详尽,他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犹疑摇摆,已让他先开始了与自己梦幻童年告别的痛苦之旅。

德米安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他对于宗教信条的自我解读,让辛克莱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印记;

他那双能洞察所有的眼睛,让辛克莱不得不开始正视那些压制不住的欲望;

直到辛克莱在德米安走过的那条路上,亦步亦趋的追赶了很久之后,他终成为了辛克莱画作里的神。

而他所作的那些深刻又准确的自我剖析,被时间验证为芸芸众生的轮回。

在谈及二者的话语之前,我想我们得回忆一下赋予他们生命的人——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是他精神崩溃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历经两年完成。

我想,当他把自己的笔名赋予这位少年时,这本书于他,终究会与众不同些罢。

读这本书时,你大概也会领略到那种冰火交织的感觉吧。

一面是一位成熟作家冷峻的笔调和克制的讲述,一面却将一个把艺术和真理置于一切之上的疯子眼中炙热的世界铺叙在你眼前......

矛盾却格外灿烂,让人战栗!

他借辛克莱之口说的话,是那份值得纪念的赤诚:

我们命运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痊愈,被遗忘,然而在心中最私密的角落,它依然在生长,流血。

懒得思考和评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他活得轻松。而有些人的戒律却来自心中,在他们看来,正派人天天做的事未必不是禁忌,而遭他人唾弃的事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乏合理之处。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

原来,我的问题其实是芸芸众生的问题,是关于生命和思考的本质问题,这一见识忽然如一团神圣的影子罩住了我,我猛然觉得,自己最私密的生活和念头原来是世间永恒理念长河中的一波,恐惧和敬畏感顿然袭来。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固然令我宽慰,却不能让我开心。这样的认识太艰险,滋味苦涩,因为其中荡漾着一种责任感,一种童真已逝的孤独感。

与少年时代告别,是生命带给我们的命题。

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会走向什么样的命运。

我不能自诩洞明世事。从过去到今天,我一直是一个寻觅者,但我已不再寻求于星辰和书本之间,而是开始聆听自己血液的簌簌低语。

书中的辛克莱有德米安作他的人生向导,但我想,去倾听和思索自己内心的声音,或早或迟,我们也会找到自己的德米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

在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这本小说前,我对黑塞没有丝毫的了解,也从未读过任何一本他的小说,这让我在读时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看看这本书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之处。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小说很短,剧情也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就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魔力,让我陷入进去,和主人公一起开心、失望、担心、恐惧、怨恨、希望,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期,重新长大了一次。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使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这个让我在一本书中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作家。

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者,他的作品在全球畅销,被译成53种语言,译本就有742种之多。在文学史上,有两个人,曾对黑塞赞誉有加。一个是世界大文豪雨果,他说黑塞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个骑士。雨果这里说的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主要是体现创作者从心出发,抒发心目中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个赞誉黑塞的人,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托马斯·曼,他说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我们可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复杂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描写了少年辛克莱从小到大的一些心路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的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光明的世界在辛克莱的眼中是他成长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他童年的陪伴者与守护者,给予了他无限的关爱,这让辛克莱误以为这个世界充满了鲜花和掌声,是一个洁净无害的天堂,直到坏孩子法兰兹的出现,让他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背面,交织着暴力与谎言,充斥着阴暗和堕落。

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偶然瞥见世界的全貌对于少年辛克莱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受过风雪的摧残,现在却要将其移植进入荒凉贫瘠的戈壁沙漠。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甚至怀疑自己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这件事情彻底击碎了他的世界,瓦解了他赖以生存的心灵土壤。

人的一生有许多分叉路口,但真正重要的只有那么一两个。我们在这一生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能够对我们人生产生影响的寥寥无几。仔细想想,年少时的我们似乎都经历过辛克莱式的困境,少年时期,生活就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往返奔波,老师和父母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时常会将自己犯的一点小错误不自觉的在心中放大,于是想尽办法撒谎逃避,或是静静等着事发或逐渐淡去。

少年时,构成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世界是线性单一的,是稳定安逸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像是井底之蛙眼中的世界,狭隘并且片面。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远远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当我们慢慢触碰到世界的另一面时,我们会开始对原本惯性的生活产生怀疑,开始想要试图改变并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这种感觉,刚刚步入社会后的我们,一定都深有体会。

这个世界上有珍贵的、无与伦比的人,但是这世界上也有许多并不独特、出色的人。他们都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一起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这个世界是两面的、复杂的。每个人的心理也是同样的复杂,那些彷徨失序、冲突挣扎无法为外人所知,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心上。而这种复杂,既是痛苦,也是才能。我们每个人只有在认清自己复杂的心理真相之后,才能与自己更好地相处。

我想,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思考,每个人都可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与世界唯一的自己相处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支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曾经认为,一个人诞生在这个世上所履行的天职,是用上天赋予他的才华去做只有他能做到的事,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天赋的角色,将它付诸于职业、事业,挑战生命潜能的实现。我也向往着用那些终极共通的理想对这样的人生赋予意义,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希望,对进步的信仰,对人类有朝一日能够创造出一个充分实现自我的社会的理想……止步于此,已经可以构筑一个令人安心的理想主义的图景,甚至可以称为信仰。和所有的信仰一样,只要相信,放弃一己之念,将自我等同于群体,就可以解脱个体的苦恼。理想,也许是逃避孤独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是这幅令人安心的图景中,总有那么一点不稳的地方,那就是你会发现,找不到自己了。

少年时期的辛克莱习惯了家庭的保护,在这样严密的保护伞下,他不自知的隐藏着真实的自我。在家中,他乖巧、整洁,有良好的习惯。每天早晨要唱赞美诗,每年会庆祝圣诞节。他接受了这一切,这种毫不费力的生活方式,也接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自己。这种适应,让他一点点消耗自我,逐渐迷失自我。因此走出这个环境时,辛克莱开始撒谎、吹牛,甚至效仿那些粗鲁的行为,他看起来和之前判若两人。活在恶人法兰兹的威胁之下,表面上看来,他恐惧的是法兰兹,但这一切原本没有这么荒谬,他本可以坦白,他恐惧的本质是无法与自己相处。

因此在后来,他经常会无意识的回到童年相同的恐惧、黑暗之中。他终于发现,在无法做自己的时候,他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疲惫。尽管如此,辛克莱依然感激和管风琴师皮斯托利斯、德米安以及夏娃夫人在一起的时光。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在内心支持他的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知识、特长。让他真正感到满足的,是他自己内在的进步。他在与黑暗世界对抗的过程中,在与自己的恐惧与焦虑争斗的道路上,自我的思想与意识不断的成长壮大, 他前行的动力更多的来源于自己,而不是他人或是环境。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程,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始终自认是理想主义者的我,在这些话面前也隐隐动摇。也许我所追求的理想,不过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虚荣心满足的借口。我不愿,甚至也不曾真正问自己,人为什么而生存。这个问题对我并不构成问题,我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理想,并且知道自己切实为之努力,这样的人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已是可以满足和羡慕的了。 只是我想知道,这样的满足背后是否也是一种怯懦,一分虚伪?

在这个世上,最让人敬畏的恰恰是通向自我的道路。这条道路很艰难,因此,也很空旷。许多人不愿意走这条道路,看起来依然生活的很好;有一小部分人想要做一点小小的尝试,于是朝这个方向走了几步,确认自己无能为力后转身离去,然后做上无法通行的标记。只有几个人,顶着质疑的目光,忍受着无法言语的痛苦与孤寂,坚定又缓慢的前行着。我无法说哪种选择是最好,更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哪种人更加高尚,我就走在第一条道路上观望着,掂量着自己,我不知道是否有勇气走上第三条孤独而漫长的道路。

爱因斯坦说,追究生活目的是没有意义的事,一定要说,那只能说人是为了他人而活。稻盛和夫则说,人是为了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活的。我敬仰那些拥有自己生存信条,并且能将其贯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他们的答案,而不是我的答案。对于个人而言,听智者再多的箴言也不及迈出探索的最粗浅一步。

每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替你找到。也许这是人生唯一有意义的征途。不管它通向哪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