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粮食够用吗?粮食不够怎么办?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战乱造成百姓的死亡或者逃亡,很多田地被撂荒,因此时常出现饥荒。没有粮食吃,就只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
乱世之中,别说普通人,就连皇帝跟王公大臣也会饿肚子。
汉献帝兴平元年,受战乱与干旱的影响,关中出现大饥荒。
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粮食贵的买不起,人吃人成了常态。好在汉献帝心软,派人从太仓拿粮食,设粥棚,这才救了很多人。
就这么苦苦熬到秋天,等来了大救星——桑葚。史书记载:
桑复生椹,人得以食。
居然要靠桑葚来维持生命,可见当时的饥馑多严重。
后来由于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自己也开始四处逃难,跑到了被董卓烧掉的洛阳城。洛阳在那会儿非常残破,史书记载:
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没处住也就罢了,连吃的也没有,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得出来采集野菜野果,有的还没回去就成了“路倒”。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曹操来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对汉献帝本人来说,虽然成了傀儡,但总算是能够吃好睡好,一开始内心应当是充满了感激的。
印象当中,当时的各个大军阀都很有实力,动不动就是发动十几万大军,应当不会为了粮食发愁吧?
实则不然,缺粮是普遍现象。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pú luǒ]。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袁绍的军队也靠桑葚活命,袁术的军队吃蒲蠃,就是河蚌。至于普通老百姓,为了活命就要人吃人了。
简直是一幅人间地狱的惨景!
至于曹操的军队,也好不到哪里去。
太祖乏食, 昱略其本县, 供三日粮, 颇杂以人脯。
程昱为了给曹操供应军粮,竟然将人肉干混入。。。
后来,曹操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开始推行屯田政策,吸引逃亡的老百姓回来种地,军队也参与其中,获得了大量的粮食,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物质基础。
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吴蜀政权也推行屯田,吴国还大力开发江南未开垦的土地,其目的都是为了补充粮食。这一阶段的粮食问题就没有汉末那么严重了。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其他网友观点非常凄惨。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登记有口5648万,这是没有计算徒附奴隶的数据,实际人口怎么也有八九千万。
50年后的赤壁大战时的208年,全国登记人口仅300万。即便很多因逃亡成为徒附奴隶,但纵是把实际人口定为登记人口的3倍也不过900万口,比157年降低90%以上!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即便经过六十多年的恢复与发展,全国登记人口也仅只250万户1616万,尚不足157年的30%!
自184年黄巾起事开始,在战争及连年灾荒之下,因劳动力损失和逃亡,正常年份也会大量减产,后果就是,粮价纵然巨万也买不到。
对军阀来说,手上有多少粮,就可以养多少的兵。而世家手上有多少粮,就可以换回多少奴隶徒附,又怎么会舍得拿出珍贵的粮食去做哪怕一点点善事呢?
各种罪恶因之而来。
无助百姓就只能成为流民,背井离乡后被迫成为世家的“客”户。
卖儿鬻女,其实还是最轻的。当流民被地方势力捕获后,“菜人”也就应运而生。甚至公然捆绑在餐馆旁任人点“菜”。
凄惨的叫声,伴随着食客们“幽雅”的进餐。以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个场景只能是,阴森森的毛骨悚然。
如果说,“菜人”还只是民间的个体行为,那末军阀们的政权行为则已完全超越了人类的道德底限。
194年,曹操进攻徐州,结果被吕布偷袭而丢失老巢兖州,只剩三个县。回军争夺兖州的曹操与吕布打了三年。
第一年,吕布及对曹操不满的兖州世家联合穷追猛打曹操,老曹只被动挨打的份,袁绍甚至提出让老曹把子女家眷送到河北避难,可想而知曹操的处境有多艰难。此时,对曹操来说是非常幸运,对兖州百姓却是巨大的灾害—兴平蝗灾出现了。
曹吕双方只能暂时休战,各自去找粮食。
接收兖州的吕布当然没法过日子,因为十万军队,数万官员家属子女需要钱粮养活,可灾荒之下的兖州哪还会有什么粮食?
只世家手中才有粮食。然而倚靠世家才占据兖州的吕布那就根本不可能自毁根基去抢劫这些世家,结果士兵大量饿死与逃亡。逼得没办法的吕布甚至亲率骑兵到乘氏(县)抢劫敌对世家,却被李进以私兵击败。
反过来看,因丢失兖州而减少额外负担的曹操在仅剩的三县大杀世家,抢劫他们的粮食,再招募流民和世家的徒附屯田。
这且不说。曹操还用各种方式积累粮食以求养活官员士兵,甚至屠杀老弱百姓以图减少粮食的损耗,最后竟发展到用“人脯”充当军粮的残酷地步(《三国志.魏志.程昱传》注:《世语》载:“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曹操如此,刘大耳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
《三国志.先主传》注:《英雄记》载:“…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只能说,曹操刘备的心理素质实在过硬。
当我们在指责五胡乱华时羯胡鲜卑等劣族以汉人“两脚羊”为食是无比罪恶的同时,有没有人去谴责曹操刘备这些比羯胡还要“领先百年”的恶行?
第二年(195年,兴平二年)蝗灾结束,缓过劲来的曹军追着吕布打,顺利收回兖州。而兖州百姓在遭受蝗旱灾难的同时,遭受了三年兵灾—“户不存二,口不存三”
如此记录,在占人口八成的北方地区随时随地在上演,如董卓及其部属的诸多恶行,也就不说了。
其他网友观点粮食当然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怎么办?没办法,所以人口大量死亡,东汉末年,汉桓帝和汉灵帝期间,全国人口最高峰是6000万人,到了三国赤壁之战时期,全国人口只有不足1000万人了,剩下的5000万人到哪里去了?你可以去想——实际上有些专家的预测更加悲观,胡焕庸认为当时全国人口只有600-700万,梁启超、郭沫若等人均认为是700万,当然乐观的也有,乐观的估计是1400-1500万。
但是无论如何,人口只有原来的10%-20%是一定的,也就是80%-90%的人都没有了。大批的土地抛荒,所以曹操、诸葛亮、姜维这些人才能去搞屯田,后来三分天下,国家勉强稳定了,这样以来可能粮食勉强够吃了。
按照当时的人口预计,魏国大约500-600万人,吴国大约300万人,蜀国可能只有100万人,三国都是“先军政治”,军队总数占人口总数的10%,魏国军队约50万人,吴国军队总数20万人,蜀国只有10万人——什么刘备带领70万大军去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那完全是无稽之谈,史学家估计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军队可能只有5万人,还包含蛮王的大约1-2万人,这已经是蜀国当时最大的能力了。
曹操的诗《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其实是很写实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