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的声音
风过村庄。名字,够诗意!
一股或长或短的风,以舞者的姿态,不经意地穿过青砖、灰瓦;穿过温馨而安静的街陌小巷。当风倦了时,雨水顺着乌黑发亮的瓦片聚集,像旧时的古漏,不急不缓地,然后一滴一滴,滴在粗重的黑土地上。
村庄与我,是个渐次远离的东西,风像一个温柔的长镜头,让我无限深情地探望那些终将远离的旧时光。这样的感觉让人兴奋。在一个有风的下午,一杯煙茶,轻缓的音乐,拿起这本还带着墨香的书,眼中是一个朴实善良的村庄,凝眸母亲、逝去的大姐、悲天悯人的二姐、苦春、柿树、乡戏、花事,诗里诗外的感觉,我听不到任何的声音,这个季节里的悲伤,还有迷失的早晨,这时,母亲的眼睛里透出笑意,这闪着母性之光的笑意,从村庄沧桑的脸上射出来,变成瓦红色的光,泥土散发出潮湿的力量,隔着远离的时间和空间,你我共闻这缕故土的芳香。好书的韵味,在此。
一本好书的面世像一个婴儿的诞生,作者的辛苦孕育、亲人的大力支持、朋友的关爱呵护、出版者的精心制作,丝丝缕缕的感情,一路的磕磕绊绊,怀胎不止十月,当它响着洪亮的大嗓门哇哇落地时,皆大欢喜。
文章像裁缝师傅缝制的衣服,他做的上衣好、他做的马夹好、他做的旗袍更好。但是,是否量体裁衣是最重要的,主要看这件衣服到底穿在了谁的身上,如果把美丽的旗袍穿在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丽身上,必是玲珑剔透;如果把这件旗袍穿在一个粗俗的女人身上,就不伦不类了。恰如其分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细节构思,会让文章增色不少。作者在封面设计上突破了以往旧的习惯模式,选用实力派画家刘忠臣的《初冬》。画家在钩皴点染,干湿浓淡中塑造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思想,节奏,胸怀和意兴情感,和《风过村庄》傅哥想要表达的思考、怀疑、隐忍和深沉承载,不谋而合,作品和画作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在文章中适时地插入风情并茂的图片,让读者耳目一新。读芒克的《瞧,这些人》时,芒克和朋友的生活照,芒克的率性和纯真,他“老大”的非霸道,从照片上一目了然。因为这些照片,芒克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而栩栩如生。傅哥的《初入四川》在描写青城山的章节中有一幅“背夫”的照片:一个四十五岁的看起来比傅哥年老很多的背夫,头缠毛巾,裤子挽到膝盖处,上身好像挂着一点马夹,肋骨毕露,背上是一竹篓,背篓顶上叠着高高的一层灰瓦。问过,知是一百二十斤的重负。这个男人黑瘦,黄色的军用鞋上还粘着泥巴,右手一根登山杖,当傅哥给他拍照时,他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有惊讶、有忐忑、还有点羞涩。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傅哥背着傅超,父亲的满足、儿子的天真,浓浓的父子情,无以言表。当他们三口之家在山上的石头边合影时,嫂子开心的笑,傅超的可爱,傅哥的洒脱,瞧这一家子!《与儿书》中,一间安静的院子里,嫂子抱着光着屁股的小傅超,打嘟噜的葡萄尚在青中,超超好奇地用小手拽着毛茸茸的葡萄叶子。幽幽清清的嫂子,原本安静,一脸恬淡,正是这种疏朗的写意,嫂子从容淡定的光华就绽放到极致。每当朋友们谈起嫂子,那一声声饱满的嫂子就证明了一切,包括我们对嫂子的敬重和尊崇。简约的装束和干净的笑容,色清的女人。如果说傅哥生产了这本《风过村庄》,嫂子不仅是播种者还是辛勤的耕种者,没有一个宽和、隐忍的女人,如何培养出一个风流倜傥、个性张扬的男人?如果不是这种幽默诙谐的性格,又怎会写出如此气势恢宏、景中有情、情溢景外的散文?《凝眸母亲》中,年迈清爽的老母手中一个小本,傅哥一只手和母亲碰触在一起,母亲的头发白了,眼神慈和、脸上的老年斑历历可见,她在和傅哥说着什么,我觉得这《风过村庄》就是老母亲,没有了老母亲的日子,我们的村庄又在哪里?
散文是直捣心灵的。像撒网,不管网撒多远,想收网的时候要一把收回来。我说,写作如同喝酒。诗歌像独斟,自己很无助地坐在窗前,桌子上可以没有酒,但窗外有月光,有星星,还有风缓缓流动的声音,如果抬起心眸,还会听到花朵轰然落地的声音,这种声音必须用高贵的心灵才可以听到。当一切在自己的世界里模糊了,鸟儿飞来了,闪动着灵性的翅膀,叶片唱着歌,蟋蟀的美若天籁的娇喘在你的耳膜里颤动,你笔下的诗歌已经不是哀怨,而是一种泪水,慢慢地从你美丽的腮颊上滑落,秋会不惊悸吗?
写诗,就是流泪,笔的泪水。
散文如同小小酌,一两人,也可以三四个人,数字过五失去雅性。用眼神交谈着,谈天说地,环境可以很安静,声音也不大,在交流过后,憋闷烦躁的心,豁然开朗,眼前就是一片繁花了。筋骨一动,煞是舒服。话题从南到北,再从西到东,看似游荡,却没有脱离主题,生命的困惑和生活的艰难,在互相碰撞的过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形散而神不散,清丽知性。
傅哥的《风过村庄》:看得见的景和看不见的理,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一种生命的激越和豪情时不时击打着读者,让人有所激动和感悟。在朴实厚重的描绘中,藏着哲理。好的文章就是让读者读懂,并走进故事,在故事里感受人物的花繁草盛,无法控制地随故事喜怒哀乐,感悟生活,并在这种感悟中有所收获,这篇文章不仅好,而且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这篇文章就是一剂良药了。文章不耐读,是作者的悲哀;再好的文章,读者读不懂,就是悲上加哀了。文章像一个洞口,吸引读者走进去探索它的幽深,如果在攀岩的过程中,柳暗花明,得到意外的惊喜,文章之精。傅哥了得的口才和超绝的“侃”让他的文章不仅耐读,还喜读,一个很难得的高度。
傅哥的《风过村庄》有各路文杰开道诵经,不语乃无名小辈,不敢张牙舞爪地对傅哥的文章指手画脚,意在学习,美其名曰:读后感。
共 2206 字
发表评论